3. 今年初,晓美网友突然问我:“陈老师,你会死吗?” 这个问题来得很突然,可能问一般人,或许会把人家吓得半死啊。我开始不理解她提这个问题的缘由,便自作多情多疑,以为她是怕我死去,缺少灵性交流的知音,会感觉孤独寂寞。曾经有几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们对我似有某种担忧,害怕我老去,而害怕我死的,只有晓美一人。她说曾经梦见一块广袤的平原,大得连太阳都罩盖不住,梦见我慢慢走向一个渺远的地方,我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但和她完全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网络交流时断时续,最后彻底掉线了。后来冷静一想,她读过我的几十篇别开生面地谈论人生问题的文章,我不同凡响地谈人生折腾—超越知识,谈得很洒脱,好像自己会永生似的。那么她提这个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我对晓美说:“在人类历史上,人最大的梦想就是不死。秦汉时期的道家和皇帝们,曾经为‘不死’作出过异常艰辛的努力,他们炼丹,推进了中医的发展,还导致中国化学的诞生,但为着不死的那种努力,还是失败了。也许在将来,人类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但是不死的梦想却永远实现不了,这个宿命的伟大结局没有办法改变。但这只是针对一种不能超越的‘知识’而言,只是针对一种人生死亡的‘尺度’而言。就是说我们死这回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庸俗的‘知识’认定。” “陈老师,听您讲这个‘知识’、‘尺度’,我感觉很迷惑啊!” 我说:“北宋的时候,有个叫白云守端的禅师说,他有四愿:饥来吃饭,寒到添衣,困时睡觉,热处风吹。我也有这四愿,但还要添上一愿:该死就死。唐代的石头希迁禅师,曾在回答弟子‘何为涅槃’的问题时,反问弟子:‘谁给了你生死?’石头希迁禅师反问得好啊,谁给了你生死呢?生死是超力赋予世俗阳人‘生’的一个尺度,你的灵魂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尺度;你的灵魂在阳间这个平台上游戏,就有生死的概念和尺度。你沟通与超人力量的交流,你超越阳间的这个平台知识,你就没有了生死的尺度,而有了不生也不死的尺度,或者是方生方死的尺度。我讲的这个尺度,不是世俗凡夫所谓精神作品流传后世的‘万寿无疆’、‘永垂不朽’那个尺度,那是世俗的平台知识。我讲的不死是如来,什么是如来呢?《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就是不生不死的存在,一花一草、一土一石皆如来。人本来就是如来佛啊,是错误的知见蒙蔽我们,让我们变成了愚痴凡夫。我们所谓修佛,所谓修成如来佛,无非是去掉错误的知见盖障而已……” “啊啊,陈老师好像又要说到‘心’的问题了?”晓美网友打断我说。 我说:“是啊。我的朋友李映颛先生有一种感悟,就是他认为自己不管怎么死,都只是表面之死,而实际没死。用一种尺度来衡量是死了,可是换一种尺度来衡量,却又没死。他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死了你还活着,我怎么会死呢?’他还说,“吾即是心,心即是吾;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皇帝,皇帝就是我;我是一切人,一切人也是我。那我怎么会死呢?’对这个问题啊,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时,就在想,看到别人吃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感觉,那也是我在吃呢?或者那人直接就是我,根本就是我在吃好东西!天下人做事,根本就是我在做,我无所谓,我是一切人,一切人是我,我无所不能啊!” 晓美网友乖巧地说:“呵,陈老师,太高深了,很有意思。但感悟一下,很有道理呢!” 我说:“在佛家看,不高深,但做到,需修才行,所以叫‘修行’,就是去掉盖障。这个问题困扰我几十年,长期研读佛经,好长时间才参透。‘我’只是一种想法、一种愚痴的想法、一种执著,佛家叫‘我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是‘我’的,这个‘我’藏在第七识末那识中,很顽固。从末那识中把‘我’拔出来,扔掉它,就是《心经》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无’是一个命令词,不是一个陈述词,眼耳鼻舌身意欺骗、蒙蔽我们太久太深了,因此要‘无’掉它。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没有想法,没有愚痴,没有执著,也就没有生死了。那么即使有想法,为何‘我’的想法不是‘你’的想法,‘我’的感觉不是‘你’的感觉?为什么‘我’要对抗‘你’的想法和感觉呢?对抗、分别,这个佛家讲是‘分别我执’,从末那识中把‘俱生我执’拔出来,‘分别我执’就自然没有了。成佛也是这个道理,根除妄想、分别、执著,我就是佛,佛怎么会死呢?死的概念,就在你我有别、生死有别,难怪佛家的真谛是要破除‘我执’。破除你我有别、生死有别的执著,‘死’有什么可怕呢,因为你原本就不会死啊!也可以说‘我’从来就没有‘生’过,那么‘死’从何谈起呢?这就是心经说的‘不生不灭’。” 晓美网友问:“陈老师,除了佛教,不知道其它的宗教,比如基督教,它怎么看待生死呢?” 我说世界上的宗教,都不会认为人死就完了,说完了是断见,没有这个断见,这些宗教其实是相通的。基督教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基本上和佛教一致,只是没有佛教精细。马丁·路德曾经说——在死亡的时刻,神圣最高权威是多么近在咫尺,我们说“在生命之中我们死亡”,上帝回答说,“不,在死亡之中我们活!”人死了之后怎么活,那更是一个复杂精彩的世界了,但佛经说得很清楚。 晓美网友说:“陈老师真高明,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说:“用阳人游戏的生死尺度来衡量,我也不怕死,我有时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因为我渴望对阴间的了解,现在阳间除了易经、佛经这些灵性作品,没有一种知识能激发我对知识的兴趣。我对‘死’唯有一种遗憾,就是我现在告诉你阴间的情况,你死活都不相信我说的。那么我死了以后,清清楚楚地看到我活着时告诉你的那些情况,但是我这个‘死人’,已经不能把这些情况再告诉你这个‘活人’了。而你呢——却要等到死了之后看到阴间,与我相会,才能证实阳间知识和真理的荒谬。这是最大的悲剧,最大的造孽啊!我们在阳间做的事情,我们致死执迷不悟,要等到了阴间才看清它,却又不能改变它,要等多少劫的修行,才能回到正确的起点。在我的交际圈中,好多冥顽众生听不进我的话,还在造孽,还在做一阐提人,这是我今生今世对‘死’惟一的遗憾。” 后边是可爱的晓美网友,她很长的一段忏悔,她还唱了一首佛歌给我听。因涉及隐私,特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