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揭某些专家或大师的“画皮”

张清平 原创 | 2008-06-04 10:58 | 投票

   有不少人这样疑惑着:价值中国网有数量如此庞大的专家群,为什么很难真正火起来,为什么不能让专家和大师的智慧落地,拿来主义,让价值中国更快、更好、更多地赢利呢?有作者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质疑:或许价值中国本身也不认为网站积累了真正的专家?
    我也有这个疑问,而且,更尖锐地诘问一句:即便有真正的专家又怎么样?何况,许多的羊头高高挂着。
    质疑、批评的文字很少能够过夜的,党同伐异与自吹自擂、互相吹捧的风气在价值中国长盛不衰,且成了绝对的主旋律和主流。
    互相问问好,大家寒暄几句,碍于面子投个票,在文末不痛不痒地嘻哈一两句,这就是现在价值中国专家们之间最常见、最普遍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这样的方式,能有进步和互相进步的可能吗?

    更让人不可思议和啼笑皆非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明白出于什么目的,居然有为数不多的“专家”甚至“大师”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发扬光大,将别人的文字和思想复制过来,稍微改动一下标题,前后颠倒一下段落,甚或一字不改地原文照抄,居然也堂而皇之地署上“原创”标签!专家堕落成抄家,大师蜕变成剽师。正如“艳照门”事件一样,脱了裤子,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不少“名人”、“明星”的生殖器还不如自己的美观和雄伟。

    批评过作协的几个朋友每天在大院的空调办公室中想象泥土的芬芳和农民的血汗,我说,拜托你们为子孙积点阴功,不去农村下趟地,挑次粪,就别凭借想象来写农村和农民,粉饰苦难比制造苦难更卑鄙、更可恶。因为你们的“来源现实、高于现实”的“巨著”、“伟大作品”,不少城里人都相信农民比自己更早进入“小康”了。不要吹这么多气球,你看买你书的都是些什么人?是那些不了解农村,甚至没去过农村的小资们!你的农村题材的作品有几个农民在购买?农民不买书不看书吗?当然不是!他们为什么不买不看你写的“农村生活”或“农村现状”呢?只有一个原因:你写的是艺术,人家要的是生活!
    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专家”,但毫不客气地说一句:目前价值中国相当数量的“专家”,我还真没放在眼里,更别说在心里来尊敬和学习了。
    专家的作用和价值需要不断的实践来衡量和检验。鄙人见过不少的“专家”和“大师”入驻企业操刀一些项目,开始是极风光的,企业主和员工对他们的“光环”都有着普遍的高山仰止犯晕的感觉,有些找不着北。但一年半载下来,合作方和员工开始后悔和质疑,最后,“专家”和“大师”黯然谢幕或潇洒转身,留下被伤害过的企业默默承受,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少专家喜欢在自己简介中写“服务过某某企业,成功操作过某某项目”,碍于面子或不想、不愿、不屑,很少有人会去戳这样的一些“画皮”:
    服务过的,不一定服务对象满意;
    成功操作,可能只是团队执行力的结果,甚或,只是发言者的“自欺欺人”而已。
    个人认为,衡量和评判一个“专家”或“大师”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都应该引进一个“实用”标准:
    1、你所宣称“服务”过的对象,是一锤子买卖,还是持续性的战略合作?
    2、你的“成功操作”,为企业带来了多少进步和利润?
    3、除了你所在的圈子,你认识的人外,还有多少人会对你的“专家”和“大师”名号认可?
    4、你所挂的那一连串头衔,有几个是真正具备公信力的?
    5、无论你有多少思想和文字,都应该冷静反思一下,有多少被引用于实践当中而不是用精美的“镜框”和书斋装裱、“收藏”着孤芳自赏?
    6、专家专到不济世,大师大到不容人。这样的“专家”和“大师”,对不起,至少我所知道的企业和员工是100%不欢迎的,借用某知名电子企业董事长梁先生一句话说:别来我这里添乱,哪里稀罕您,您就请去哪里吧。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