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袁峻 原创 | 2008-06-07 14:44 | 投票
标签: 屈原 文化 端午节 

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鲁汉 

 

近日,要保护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已被上升到了爱国主义和复兴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了。韩国人注册了“端午节”的网址,让国人耿耿于怀,愤愤了一年。终于在今年的端午节前夕,为了避免端午节.cn流失异国,互联网域名投资者姚劲波最终以3万美元从韩国人手中买回了这个中文域名。韩国人利用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着实地大捞了一把。

 

从我国各地各时期对端午节的各种称谓来看: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在考虑到我国许多地方端午习俗的历史比屈原还要悠久,所以端午节的起源显然不在屈原。前几日看到有20多名大学生在紫竹院的水边,身着汉服,面朝南方,临水吟诗凭吊屈原;系上五彩丝带,划船竞渡。 并号称“穿汉服,过端午”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且不说楚国的屈原根本就不可能穿过汉朝的服装,即使是穿着屈原穿过的服装,这样的闹剧,除了再次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让人们有什么感受。

 

    闻一多说过: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至高无上的智慧。。。。。。这谎中有无限的真。这谎言大概是来自南朝梁人吴均,其所撰写的《续齐谐记》是此说唯一可查到的史料。“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然而,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续齐谐记》不过是一部写神写鬼的志怪小说,虽说里面描写了当时的市井生活,但戏说的成分多于真实的史料,当不可信。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端午节纪念的各族英雄人物很多。除了有诗人屈原和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外,还有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以及少数民族的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甚至还有捉鬼的钟馗和蛇仙白娘子等。所有这些人物的传说,或出于时间契合,或出于附会,都是为了端午节增加一些趣味,而决非真实的缘由。联想到如火如荼的超女大赛每每都在端午节的时期举行,而且在去年的演出现场还真有老“玉米”给春春送粽子的实情,看来我们又要为端午节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超女”的节日。

 

在我国各地,对端午节来说不仅称谓不同、纪念对象不同,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大家最熟悉的就有吃粽子,赛龙舟。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而在江浙一带,家家都要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所以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与此有相同意义的还有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给小孩佩香囊,以驱邪避瘟;以及系五彩长命缕和布别猴子。而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则称为游百病。

 

     由此可见,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各地区,各民族都可以赋予它自身的含义,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依旧可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下,继续着对端午节的演绎。而像捉鬼、僻邪驱瘴等则更多地带有迷信的色彩,当属糟粕之列。把端午节理解为一种民间的习俗也就罢了,如果非要给它讲出一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出来,就牵强得很了。那些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的观点,只会将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为一些无聊故事的大杂烩,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

 

其实,中国的节日原本是没有什么更多的“文化”内涵的。中国老百姓原本的日子过得苦,甚至经常还吃不饱,所以想出了一些节日,以便隔三差五地打打牙祭,让孩子们也乐一乐,过年就不用说了,我们还有:立春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以及冬至饺子,夏至面,腊八喝粥等等习俗。

 

端午节不就是吃个粽子吗,这和屈原根本沾不上边。即使河里的鱼真的不吃粽叶,老百姓也舍不得把好好的粽子投到河里,去孝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的什么诗人。

 

花3万美金从韩国人手里买来的“端午节.cn”的域名被无偿送给了屈原的故乡,不知秭归县的领导们拿着它是不是觉得有些烫手。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