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的四大败笔

李宪堂 原创 | 2008-08-24 17:58 | 投票
标签: 奥运会 
    奥运会就要尘埃落定了,开幕式激起的那种举国一致的兴高采烈也差不多冷却下来了。因而现在有必要对它的得失成败做一个客观的检讨,因为花了那么多钱毕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

  总的感觉是,这是一场豪华的视觉盛宴,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但就像清朝太监们供给皇帝的满汉全席,归根结蒂吃的只是个排场,大盘小碟撤下去后,感到肚子里仍然空荡荡的。并且认真审查一下,有几盘菜早就发馊变味了。

  1儒生诵读《论语》的场面

  显然,导演要展示的是礼仪之邦的文教风流。这样的题目需要的是境界和韵味:一棵古柳,数声丝竹,外加塞北江南几个“师云”、“子曰”的场景,足矣。这样的题目是不适合大场面的,场面越大越空洞。看来张艺谋习惯于大场面,所以收不住、因而点不透。表演者那古怪的头饰、抖抖擞擞的神态、加上完全以数量堆积出来的巨大规模,整个给人的印象是一群战战兢兢的大蚂蚁:没有宏大的内在力量(像秦始皇的兵马俑大军一样),有的只是衰弱者凭借其数量形成的空洞的声势。西方人对中国有一种潜意识的恐惧,就是担心有一天中国人会像起飞的蝗虫一样以其巨大的人口规模淹没世界,而该场面透露的正是这样一种信息:中国人就是蚂蚁,就是蝗虫,他们的文化是一种靠数量取胜的文化。

  2在“礼乐”的标题下,展示的却是昆曲之类“古典的美”。

  礼乐之“乐”作为古代统治者实行政治教化的形式和手段,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和阶级内涵的,与民间音乐之“乐”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个庄严的题目下,出现的不是编钟的和鸣,不是《九韶》、《大武》或《齐王破阵乐》,却是咿咿呀呀的民间小调,还有一场极尽奢华的宫廷“服装展”(还好,不是《黄金甲》里面的乳房展),实在让人感到不伦类。并且,场面中那数十根蟠龙大柱采取的是华表的形式,上面站了人,更令人感到莫明其妙。华表是什么?是帝王们交通天地、媒介人神的神圣法器,人怎么可以站在上面?

  3以“圆”来表现太极拳可谓得其形而遗其神。

  “圆”之“形”只是一种静态结构,“圆”之“动”即阴阳互涵的消长变化,才是太极拳的真韵味、真精神。放着现成的太极图不用而将心思放在做“圆”上,只能说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没有到位。

  4以象征的方式放飞和平鸽。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因为放鸽子实在太俗了。但既然奥委会规定放飞和平鸽为仪式的要项之一,就不能完全以象征手法虚化处理,奥委会的规定作为法律性文件的严肃性如何得到保障?是不是以后包括火炬点燃仪式之内的所有要项都可以象征化?奥委会成员现在肯定被忽悠晕乎了,相信很快就会回过味来。个人认为,倘若能做到虚实相映,在歌舞中间由两个儿童捧出一只鸽子放飞,则可两全其美。

  以上只是点上的问题。开幕式的最大失败,在于它动员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却没能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历史纵深和传统文化的厚重分量。如果拿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做一个对比,它的弱点和毛病便凸显出来了。毫无疑问,雅典奥开幕式的导演具备那种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真正诗人的凝炼和简洁:寥寥几个场景的转换,即向人们展示出了古爱琴海世界的世态风情;一种旋律时而悠扬时而激越贯穿始终,诉说着、炫耀着希腊的光荣和梦想。而我们的开幕式呢?没有旋律,没有述说,只是一个盛气凌人的声光色彩的大拼盘:一切都是表面的、装饰性的。至于中华文明的宿命和愿景,不清楚;民族性格之厚重与坚忍,看不到。有的只是现代高科技对过去所创造之物的炫耀性图解。策划者似乎不明白,传统文化不是指南针、印刷术之类具体的事物,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创造和生成之力。所谓的四大发明算什么?民族的精气神才应是我们讴歌的对象!

  张艺谋是个巧思型的策划者,缺乏真正的大局观,只能在“点”上做场面,加上他们这一代导演共同的毛病:先天不足,文化底蕴稍欠又没有时间读书,一直凭借天生的好身手翻筋斗赚吆喝,一直没有具备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必需的历史感和现实洞察力,所以在一度令我们惊喜后不断地使我们失望。我真担心奥运开幕式的所谓成功会加剧张艺谋追求空洞无物的大场面的癖好,使他在自己宿命的泥淖里溺而不返。

  总之奥运开幕式是成功的,所有的人都免费过了一把眼瘾(最终由谁买单?)——就像财大气粗的主妇所摆出的免费的酒池肉林,没有人拒绝参与狂欢——全世界都张大了艳羡的嘴巴,赞叹:“哇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好好看啊——中国人好有钱,好能造啊!”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