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证实人性本恶

刘建君 原创 | 2009-10-12 09:54 | 投票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从孟子和荀子的争论迄今为止,好像没有停止过。好像按照儒家的思想,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这一点从孔子的思想 就可以容易理解,孔子向老子求学问道的 ,老子很赞赏孔子,出于好心还是劝孔子不要做无谓的事情,而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向善。

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从基因角度看,人的天性不是善的,而是恶的。

  人类的动物性和文化性

  人的动物性和文化性是什么?过去这两性常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或天性和习性。在作者看来用“动物通性”和“人类特性”更为准确。因为,人性中的动物性为所有动物包括人类所共有,是动物的通性。而人性中的文化性则仅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一切动物身上都阙如,是人类的特性。

  人的动物性当然源自基因。人类和猿的基因在碱基对的顺序上只有1.23%的差别。目前在人类身上发现的26588个基因中,除了300多个外,其余的在老鼠身上都有,所以人与动物的天性是相通的。

  人类的动物性充分体现了“性恶”的要素。人性中包含有原欲和原恶两个部分。人类的原欲中包括食欲、性欲和知欲。这三种欲望是人类代代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没有食,人类会绝种;没有性,人类也会绝种;没有知,在一个物竞天择进化环境中亦会绝种。所以,人类的原欲与人类共生、生存、共进、共殃。然而,没有节制的原欲恰恰又是人类原恶的根源。

  但是,人类不只是只有动物性,还有文化性,即习性,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大乱。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三种“元精神”,即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爱的精神。这一切都与动物性的“原欲”和“原恶”是截然不同的。

  基因也有天性和习性

人的动物性来自基因的特性。基因的特性是自我复制和自私。基因的自私是其生存的手段。如同建造一座宫殿一样,基因只有蓝图,却没有材料。它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拿出自己自私的本领,利用天地间的生物作为它生存与繁荣的载体,把生物体视为它的殖民地,将细胞视为它的工厂,以细胞的核苷酸作为它的原料,用来自我复制。

  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人类以道德作评价,自私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一种恶行。但是,从进化上来看,自私行为又是进化的原动力。不自私就难以度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关口。基因不仅利用自私行为进行自身的复制,还利用自私行为保障自己的永垂不朽。

  自私的基因不仅处心积虑地复制自我,而且还想尽各种办法扩大复制,连感冒、狂犬病和非典等病原体都会利用打喷嚏和口吐白沫去扩展寄主而达到繁殖自身的目的。人的基因也是如此。一个人把基因传给自己的子女,又会因为爱自己的基因而爱子女和孙子,所以自私的基因也驱使人自私。由此也可以看到,凡是经过选择进化而产生的任何个体,都不是因为利他而成功的。于是,无情的自私就成了在生存上必需和应该的。

  而且,从实验科学来看,人类的许多动物性都是基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基因决定和影响人性。例如,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肥胖基因、早衰基因、智商基因、同性恋基因、语言基因、酗酒基因、吸烟基因、暴力基因和爱情基因等等。

  但是,研究人员也承认,这些基因是否起作用,还要依赖环境。现在《基因与人性》的作者提出另一种说法,叫做基因的习性,也就是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例如,癌症基因是否表达并因此而让人患癌症是因人而异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后天的环境。研究人员发现M A O A基因与犯罪有关,可能是犯罪和暴力基因。英国研究人员对400多名幼年受到虐待的人进行研究发现,M A O A基因的活动性低而且又在幼年受到过虐待的人,才会在成年后表现出反社会和犯罪方面的严重倾向。肥胖基因也是如此,如果该基因要发挥作用,同样需要基因的天性和习性(环境作用)。所以,基因的习性,也即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同样影响着人性(食色等)和人格(外在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心理品质)。

  人性之恶不可怕

  人人具有的恶性一面是否会将人类引向歧途?

  其实,这是不用担心的。其一,由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的证据证明人性本是恶的。如果承认这一点,则是正视问题的基本诚实态度,也有助于认识人性和解决人性所造成的种种问题。

  其二,人性本恶的基因又有其正面的一面,如果没有自私和自我复制的基因,人包括所有生物的进化就会停止,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中止。只是不能任由性本恶的基因不加节制地扩展下去。

  其三,抑制基因中本来就有的恶有种种途径。基因的习性,即环境也决定基因的表达和效应。以单卵孪生子为例,即使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环境所决定的。

  根据这些因素,D unn的研究得出结论,人格的约40%的形成和变异归于遗传因素的作用,约35%的变异是非共享环境经验的作用,约5%的形成和变异是共享环境的经验作用,剩下的20%是测验的误差。由此可知,非共享环境经验的作用几乎与遗传(基因)因素相等。换言之,基因和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征的发展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基因的恶也好,善也好,都可能受到基因习性(环境因素)的制约。

  其四,人的动物性与文化性相互制约和促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例如,出生之时,人只有动物性,所以是性恶的;在童年时期,动物性可能占得多一些;但到了中年时期,随着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和学习并遵守社会的规则,则动物性和文化性可能各占一半。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文化性还可以增长并占主要地位,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文化性就达到最高点。所以,老人是最有善心和爱帮助人的。但无论人的文化性如何增长,都不能取代动物性。

  所以,人类正视自己的性恶没什么可耻辱的,而且随年龄增长,人类的文化性会制约动物性,这种制约就会让人逐渐产生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和羞恶之心。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