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芝:从试验田走出的女省长

卢剑利 转载自 《决策与信息》 | 2009-03-01 13:53 | 投票
标签: 女省长 试验田 朱静芝 
  

 陕西省副省长、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委主委朱静芝从扎根乡间的农艺师到农牧局副局长,从汉中市副市长到陕西省副省长,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为振兴科教、为百姓谋福祉的执著信念。她像所有平凡的普通百姓一样,有困苦也有坎坷,有欢乐也有舒畅----------。

  
  

       开发陕西“第二粮仓”   在试验田坚守12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汉中大地,凭借汉水,自古便是兵家的粮仓,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在这里屯兵养息。千百年来,汉中就像是无私的母亲,用她那绵绵不绝的乳汁,养育着四方的庶民百姓。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汉中地由于山多田少,人稠地狭,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安全问题摆在了陕西省和汉中市政府面前。

  朱静芝怀着改变汉中地区面貌的志向来到这里,她深知大事业要从小事情做起。因此,当1982年朱静芝从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汉中地区农技中心做农技员时,机遇与理想便在她身上撞出了火花。当时朱静芝的丈夫可以留在省城西安,但为了妻子的事业也义无反顾地随她调到了距汉中市区30里的一所高校任教。

  一年后,适逢陕西省提出建设汉中“第二粮仓”的计划,朱静芝便带领课题组对汉中6个县、近50个乡镇的百万亩待开发荒坡地、水利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随后,她执笔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朱静芝明确提出:汉中的百万亩荒坡地不仅可以开发,而且可以建成陕西省的“第二粮仓”。

  

   汉中市领导对这位青年农技员的科研和领导能力充满了信任,在朱静芝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她便被任命为副县职的农技中心副主任、技术主管。而此时,为了开发“第二粮仓”,朱静芝已带领农技课题组,在汉中农村的试验田里奋战了整整一年。

 朱静芝坦言:“试验田必须建在农业推广区的农村,科研人员必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试验才有真实性、代表性,技术参数才能符合推广区的情况。”朱静芝离不开农村,襁褓中的孩子也离不开母亲。就这样,朱静芝远离丈夫,守护着“两个孩子”:试验田和儿子,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在试验田一干就是5年。

 有一次,汉中市的领导到试验区考察,见朱静芝还带一个弱小的孩子,感动地说:“静芝同志,给你换个环境,到县里去工作吧。”朱静芝摇摇头说:“不行,我不能带着孩子坐办公室,还是这里方便些。”朱静芝无法割舍成为她创业奋斗的“试验田”,因为她已将自己的事业根植在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上。

 5年后,朱静芝领导的课题组向政府部门递交了一份完整的开发陕两省“第二粮仓”的报告,政府部门根据这份报告,在汉中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开荒垦田。1990年,朱静芝调任汉中地区农技局副局长,她前后用了12年,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导这项工作。如今,汉中地区新开垦的百万亩荒地.已成为稻浪翻滚、果林葱郁的富裕之乡。

 当朱静芝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渐渐长大的孩子回到汉中市后,由于建设“第二粮仓”的计划仍在加紧实施,使她无暇顾家。朱静芝又将孩子送到30里外的丈夫身边。每逢周末下午,丈夫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到市里与她短暂团聚;第二天下午,丈夫又带着孩子与她分别。但夫妇俩无怨无悔。

  了解了农业,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这是朱静芝对这段难忘岁月的总结。十几年艰苦的历练.也为她的远大理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步入政坛 给了她实践信念的广阔舞台
  
  1986年,朱静芝被破格评为农艺师;1990年,鉴于她对汉中市农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农林口评定高级职称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时,将她第一个报了上去。而就在此时,朱静芝被任命为汉中地区农牧局副局长。

  虽然按照一般规定,担任行政序列职务的干部,不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但朱静芝在全省农业科技领域成就显著,贡献突出,完全可以按照相关政策享受国家级专家待遇,但朱静芝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面对荣誉,朱静芝却说:“我不能搞特殊。”在她看来,为官从政只是提供了一个实践人生信念的舞台。

 1996年,朱静芝以她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陕西省汉中市副市长。分管农林、水利、土地、民政等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必须从单纯的农业技术思维,转向大农业服务的思维。朱静芝很快便完成了角色上的转换,因为她懂得农业,更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

 朱静芝上任之初,汉中市接连发生了粮食、蔬菜、水果卖不出去的情况,这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经过深入农户认真调研,朱静芝了解到,由于汉中农村信息闭塞,以往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大都处在相对盲目的状态,农户种植粮食、蔬菜习惯于跟在别人后面照葫芦划瓢,市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农产品就会滞销,风险便自然落到了农民头上。

 朱静芝认为,政府有责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组织生产。为此,朱静芝率先在汉中地区搞起了“订单”生产。当有关部门了解到一种黑米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她便果断拍板以政府的名义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并由技术部门提供黑米的种植技术,农民按照订单生产,政府按照订单收购。这种“订单”生产模式,实质上就是新世纪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的雏形。

 在陕西省汉中市全面推广水稻“两段育秧”种植技术,是朱静芝上任后的又一大手笔。汉中地区是早稻种植的北缘地区,自古就有种植,但由于早稻有长达160多天的生长期,很难大面积推广。当时汉中农民习惯一年种两季庄稼,小麦在每年的4月份灌浆时,也正是水稻种植的最佳时节。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达到不争地、夺高产的目标,当地农民只好选择种植晚稻。

[1] [2]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