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三代》(二)

杨帆 原创 | 2009-03-31 13:59 | 投票

                                   前  言
    在中国现代化中,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充分认识国情,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近来的国情教育材料,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人口如何、资源如何……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国情?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国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国情作为一个被人们所认识、所改造的实践的对象来研究,不仅要研究被认识、被改造的自然国情和制度国情,也要研究认识者和改造者—人,研究中国人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从广义上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国情的一部分。把中国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作为国情研究的一部分,就是强调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在认识国情中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国情的正确认识,应该是主客体的统一,是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统一。
本书选择第三代人即共和目的同龄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首先是由于第三代人的特殊经历。“第三代人”,特指现在32岁到47岁之间的人,1966年“文革”开始时的大、中、小学生们,他们出生于1943年到1958年,基本是同新中国一道成长的,而在青少年时代遭遇到“文化革命”,并在青壮年时代亲身参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他们的经历中,充满了挫折和波折起伏、动荡不安,他们普遍在工农兵基本群众中工作和生活了10年之久;他们之间许多人是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的。研究第三代人对国情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挫折、时间、实践、学习等因素对于国情的重要意义。第三代人宏观意识和民族意识较强,他们认识国情,主要是为了改造中国、建设中国,而不是为了厌弃和逃离。研究他们对国情的认识,可以看出正确的立场和动机对于认识国情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第三代人的特殊地位。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研究他们自身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内部关系,直接反映出建国以来中国的国情状态。特别是在近年之内,第一代(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第二代(指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现在48岁到65岁的一代人),将相继退出政治舞台,第三代人将全面“接班”,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因此本书试图把国情研究和对第三代人的研究结合起来,尽管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尝试,但仍值得一试。
    由于时间的仓促,我只能结合本人的经历,以自己的小学同学及其他一些朋友为主,有重点地研究第三代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五六十年代重点学校中的干部子女与知识分子子女,这就使本书对第三代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难免以偏概全。但是由于这两部分人在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优势,又由于他们在工农中生活了10年左右(他们实际上早已工农化了),因此不能说研究他们就是脱离了第三代人的大多数。特别是由于本书以研究思潮变化为主,因此我觉得虽有缺陷,但仍有写出来的意义。最终效果如何,要由读者去评价。我只是想把自己和自己同龄人40年来的经历,我们的追求和努力,我们的错误和痛苦,我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中目末来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向社会诉说出来而已。正如卢梭写《忏悔录》时所说: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我在此书中描述的第三代人中的主要思潮,首先是激进主义,在“文化革命”中分为“血统论思潮”和“造反派思潮”。激进主义在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为“极端民主化思潮”和“复古怀旧思潮”。1988年“抢购风”后,两股思潮合流,激进主义鼎盛。与此同时,随着第三代人的成熟,另一股与激进主义对立的思潮一一稳进主义发展起来。本书所探索的是,我们能否在稳进主义和中国目情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殊途同归”,担负起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在1990年写作此主题,自然有许多困难。十分感谢北京团市委强卫、姚望、周英、肖培等同志,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能够在中国现代化事业遭到挫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关键时刻,在一场动乱过后的思想混乱、理论萧条时刻,能够着眼于跨世纪的未来,以可敬的创造力和胆魄,支持我们做新的理论探索。我也由衷地感谢我的许多朋友、同学和老师,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写给了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中无数丰功伟业相比,本书中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没有什么轰动的事件,没有什么值得猎奇的新闻,也没有什么称得上“理论创造”的东西,如果读者能够像读故事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又不感到厌烦,如果读者能从中体会到第三代人的某种生命力和追求,从而对中国的前途增加了信心,这就是本人最大的满足了!
                                                                               作者
                                                                          1990年6月13日于北京

 

                           第一章  金色的憧憬——童年时代


新中国的第三代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本章以我的小学班集体为例,回忆第三代人童年的美好时光、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这些特点对第三代人的整个一生都具有奠基的意义。这时的国情,与第三代人所形成的理想,是基本统一的,第三代人的内部也是团结的。理想与实际的一致,教育与国情的一致,代际关系的和谐,代内关系的融洽,这一切都构成一幅金色的图画。也许是太美好的缘故吧,在金色的童年中,也孕育着日后矛盾的萌芽。


                            第一节  25年后重逢


1989年夏天,张晨----是我在幼儿园和小学时代的挚友,来到我家通知:我说:“咱们小学80年校庆,校长找到薄熙成,无论如何让我们这个班把校友找齐,给校庆做点贡献。”作为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忠实校友,我自然是欣然应允。想到能够见到阔别25年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心中不禁暗暗激动。从幼儿园到小学9年的同窗生活,同学们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那一颗颗纯洁友爱能心灵,那时的一幅幅美好生活图景,曾多次在我的梦境中重现。童年时代一一人生的金黄色时期,天真无邪的时期,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为了寻找童年时代的同窗,我们从北京找到全国,从国内找到国外,全班48人,到场者25人,海外留学者5人,在外地工作来信者5人,还有13人没有找到。作为东道主的薄熙成,自幼思维敏捷,性格活泼。“文革”期间曾遭受监禁长达数年之久。现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已是一位知名人物。多年的丰富经历,使他处事老练。但在小学同学聚会之际,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讲道;经过多年的磨难和曲折,才深深感到童年时代的难忘和可贵,大家经历虽各不相同,而如今却是“殊途同归”。在场的每个人都深有感慨,许多人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和后来的辛酸,不禁暗暗伤感。
许多同学远在千里之外,也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
在宁夏任教的宋迁来信说:“接到同学的来信,心情非常激动,25年前童年时的情形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转眼25年过去了,我们已经长大步入中年者的行列了。25年来我们虽未再相见,但我经常想念着儿时的同学、朋友和伙伴,不论是中学时代、文革时期,还是这改革的l0年当中,我每次有机会回北京,总要去学校看看,看看我们的校园,看看我童年走过的路,1988年6月我还去过一次,几乎转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当年的六三班教室几乎还是老样子,当年的情景仍然依稀可见。面对那一切,诸多感慨涌上心头,心中有许多话要诉说,但又不知向谁去说。——25年来,我们互相之间都不知音讯了。这次接到你们的来信,真是喜出望外,使我几日夜间都久久不能入睡。”
在汕头大学教外语的王行,母亲是“三八式”老干部,文革时任北京师大附属女中校长,竟被自己的女学生们殴打致死,王行为此曾屡次上诉,后流落外地,一直没回北京。他来信说:“这次母校80年校庆,真想和大家一起去那度过了我们童年时光的校园,看望我们的老师们,更想和你们坐下来好好聊聊各自的25年。上小学时,我并不是个好学生,没有做过什么使班集体和学校光彩的事,所以当时对母校和老师们并没有特别在意。毕业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回京、探亲,乘车路过长安街,总会向手帕胡同多望几眼。
留学美国的张帆来信说:“一位四中校友曾对我讲,四中学生并不一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四中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停地向上奋斗的精神。我想,这也适用于实验二小。 ‘向上奋斗’远不限于当官,而是在各个领域中永不休止地力争上游的精神,要和别人不一样的精神。这也许就是‘尖子学校’与一般学校不同的地方。当然一般学校给人的自卑感在一定情况下也会从相反方向给人以同样的刺激(我现在正在亲身体验这种刺激)。这种出人头地的精神,有积极也有消极方面,不过它对我的一生有过并还将有重要影响。据我观察,这种精神对我的许多同学也有重要影响。凭着这种精神,我在做工10年后,以‘高小文化程度’考大学、研究生,35岁又来美读博士,从语言到开车、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一切从头学起,有时每天打工十几个小时,工余还要准备考试,虽然常常感到厌倦,但总有一股精神暗地里支持。
“实验二小还给了我们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例如,不说谎话,使得我们在那样一个说谎的时代,总是不能彻底学会说谎这一护身的本事。为此,当我离开中学,初进社会时,陷入一场‘文字狱’。这使我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也是我一生中最长见识、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
“实验二小还给了我最基本的科学文化教育。虽然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现在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简直可以在睡梦中梦见,可见其牢固的程度。相比之下,上大学、当研究生,在美国学的大部分东西,都没有这么牢固。几十年来读书的体会是,大部分学过的知识都会忘掉,实际运用的知识只是学过的知识中很小一部分牢固掌握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接近于没学。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文化程度实际上是‘高小毕业’。凭这点东西我考上了大学,每当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时就感到得心应手(包括在美国)。感谢给我这些知识的老师们!
“人们都说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时代,而小学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活给我带来无数甜蜜的回忆。不止这些,它还给了我几件一生受用不尽的东西。如果我能再活一遍,我还上实验二小。”


                      第二节  优秀人才的摇篮一实验二小


我们的母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多年来闻名全国的重点小学。教育词典中有一段关于它的介绍: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位子西单手帕胡同。前身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两等小学堂,1909年创立。校址在石驸马大街。只招女生。1913年改为男女兼收,同年迁至现址。1919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7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小学校。1931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教学质量均高于一般小学。20世纪50年代,教师中大学毕业占1/3。1955年起,先后担负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教育科学研究实验任务,改为现名。“文化大革命”期问曾用过延安小学,手帕胡同小学和新华小学等校名。1979年恢复现名。进行过“汉语拼音教学”、“五年一贯制”、“数学程序教学”,及“集中识字"等多项实验。有“安于其业、乐于其业、日新其业”的教风。注重“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全面打好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特长”。有陶淑范、汪琪、霍懋征、关敏卿、马英贞等知名校长和特级教师。
为了了解小学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我们向每人发了一张调查表。从表上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严格的小学教育,给一个人的品质、知识、性格、习惯、特长和爱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干部张末生写道:“我的小学生活是在一个良好风气、积极进取的集体中度过的,而且是在‘学习雷锋’的教育下成长的,特别是班上的同学政治敏感性在同龄人中较强,比如树立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等都使我在不自觉中从只知游戏的孩子转向逐步成熟。因此,到中学以后,能很快加入共青团组织,不能不说得益于小学教育。另外,小学教育还给我打下了很强的语言文字基础,以至现在仍受益不浅,几年以来的自学过程中,感受更深。
“同学们的再次相聚,使我感觉到虽然大家都已步入中年,都显得成熟老练多了,但每个人的性格却都好像没有变,因此,我想我的性格的形成也是受益予小学的校风,老师的教导以及同学们的影响。”
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白兰分公司工程师赵建民写道:在小学的6年中,在当时国家正统的教育路线下,我们这个优秀班集体的同学们,受到的教育是很正统的,当时就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荣誉感、自豪感对我以后走入社会直到现在,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不管是在学校、部队还是工厂,总认为做什么事都应该努力向上,不能辜负了实验二小的培养。另外,小学对我语文、历史方面的知识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厂我取得过知识竞赛第一名。还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对一些知识性的书籍,如文学、历史等一直比较喜爱。小学6年,我一直住宿,这对我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在讲卫生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直到现在不抽烟、不喝酒,这和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开始抽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画研究院编辑张晨说:“我认为小学比较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的品德,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受益颇深。”
 北京西城财贸干部学校教员王立群写道:我认为得益于小学的东西太多了,一生受用无穷,在小学的6年学习生活中,我们德、智、体得到了全面发展,并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小学教育我们要有理想、有追求,认准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向上,不怕困难,这对我们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后来的生活历程中,尽管曲折坎坷,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困难和逆境并没有使我悲观失望,更没有颓丧、沉沦。相反,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尽自己的努力,干得很出色,有时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艰辛。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自己,就是这样一种向上的精神,这个巨大的动力是金钱、名利等任何其它所代替不了的。再有,我们在小学学到的各方面知识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语文课上经常让我们自己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很少让我们死记硬背,数学课也是以启发性教学为主。这样,我们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维能力,脑子更灵活了,思维电更开阔了。老师在教学中,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有了错误从不迁就,从小培养我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不马虎、不凑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这对以后的工作确实大有好处。
北京158中教师韩蕾认为,素质好包括德育素质,也包括智育素质,这主要有赖于小学期间打下的基础。小学教我们如何为人正直,如何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爱长辈,教我们办事认真、有礼貌、努力好学。所以至今工作事业心强,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由予小学期期我一直做干部,锻炼了自己的魄力,到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另外,在工作中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做什么都想干出个样子来,这同小学自尊教育分不开。
从以上同学们的感受看,小学教育对我们这些在初二就荒废了学业的“老三届”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实验二小作为历史悠久的名牌小学,对人才的抚育自有其神奇的力量。我们这个班集体,1958年“大跃进”时入学,当年是就近录取,没有考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挑选了一批学生,编成我们这个“尖子班”,并委派优秀教师加以辅导。作为精选出来的48人,多数出身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连续6年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这就使小学教育尤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小学时代的校长陶淑范,是全国人大代表;我们五、六年级的班主任是特级教师一一全国政协常委霍懋征。这祥的校长、教师,简直是爱的化身,本身的修养、气度、知识和风范,就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至于教学方法更是闻名全国。作为小学生,与其说是向书本学习,不如说是向老师学习,与其说是按老师的教导去做,不如说是按老师的行为去仿效,“身教重于言教”,更加适合于小学教育。小学生往往是出于热爱老师才热爱学习,尊重老师才尊重知识的。而学生热爱老师的前提,则是老师热爱学生。当时实验二小的教师,有许多是闻名全国的老教师,许多是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请看王申林同学的回忆:“我现在已是快40岁的人了,追忆我的成长历史,可以说我的性格、品质、习惯等均受益于我的启蒙学校,我的启蒙老师。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少年,从无知幼稚走向用自己的头脑反映事物,这点点滴滴的进步,不能不和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小学班集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点,我的语言文字水平是在小学打下的基础。记得在小学时,班里写字写得最好的是小李琪,我曾把她的作业本借过来,仔细模仿她的字体,以至差点以假乱真。霍老师问我作业本上的字是我写的吗?我坦率地点点头,心里很高兴也很得意,霍老师也表扬我的字有进步。记得霍老师对同学们的朗读要求很严,要求我们念到逗号时停一拍,念到句号时停二拍,所以直到现在我念文章时,仍习惯于这样去做。
“第二点,好胜心强。这是我们小学班集体的一个特点,我们班的同学集体荣誉感很强,处处事事都好胜,都要争第一。唱歌比赛、卫生比赛,我们班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先进班集体,的奖状时常非我们班莫属。打扫卫生时,谁也不愿因自己擦的玻璃不合格而影响了集体荣誉,所以大家总是用手去擦玻璃,擦出的玻璃又干净又明亮,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擦玻璃的。在工作事业上我也时时好胜,别人能干的工作,我暗自比着干,而且要干得比别人更好,别人干不了的,我也要干。
“第三点,热心助人。这是小学班集体同学们普遍的优点。小学时我的功课并不太好,班里同学们经常帮助我,使我至今难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愿热心助人,只要别人需要,我就尽力帮
“第四点,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这是霍老师言传身教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一次,有一道算术题我做错了,霍老师把我留下来,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了好几遍,直到搞懂为止。霍老师看到我的手脏了,就端了热水,拿了肥皂,给我洗手,她那慈母般的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及高度的工作热情,给我留下了终身的记忆,以至于我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愿像霍老师那样满腔热情地去工作。”
这样的老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是可想而知的。这和近年来那些仅有高中学历,就不愿教小学的青年教师们真有天壤之别。我曾亲眼目睹过两位年轻貌美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姐,如何使尽浑身解数逃离了教育界。她们的经验就是: “能好好教也不好好教,好好教就不让你走了。只要拖一两年不好好干,把这个班搞成最差的班,学校没办法只好放你走。”这样的小姐真是够聪明的,但是小学教育却后继无人了。
事隔多年,实验二小早已改成了就近录取,老教师们都退休了,但作为名牌学校的传统,仍旧保存下来。现在的校长姚尚志说;“我校办学思想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对学生不仅要看知识,而且要垒而看素质。教书怎么教法?不是单纯地给予,把学生当作教育容器,而且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又能学好,这比单纯储存知识要好,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教,让学生自己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到社会上就不会停步,离开了老师也能学习。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现在实验二小的教学质量不如以前了,但还是与其他许多学校不一样。学生出去精神面貌好,无论是春游还是集会,学生们不乱扔东西,离开时地面上没留什么垃圾,而且还留下专人打扫。
“有人说实验二小的学生爱拔尖,这实际是一种积极的进取意识,有人说,实验二小的学生有贵族意识,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想成为‘人上人’。学生之间提倡‘爱’,主张同情、友爱、容忍。实验二小的学生的确老实,不会欺负人,宽厚待人,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过去讲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又加上一个‘美’,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书法、作文、语言。”
现在任实验二小副校长的史老师,是我们25年前在校时就任教的老教师,她回忆了当年是怎样艰苦度日,将心血献给学生的。
“中年教师热爱工作的想法没有动摇,虽然工资低,但感到自己工作重要。有一个学生上了高中,每次考完试带着成绩来看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感到有责任。
“对学生从小开始就要全面教育。首先是爱国教育,不爱国别的都谈不上,只有爱国才能为国家努力。第二,要诚实,以诚待人,不搞虚假。第三,勤奋,许多人并不很聪明,主要靠后天努力。第四,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让孩子养成心里装着别人的习惯。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要尊重孩子,少当面批评孩子。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用‘偷’字。有个学生现已30多岁了,小时拿了老师的钢笔、同学的钢笔、铅笔盒,当时可以翻书包,但没那样做。每人发了一个条子,没拿就写:我是好孩子,拿了就写:我要做好孩子。结果没有公布,为的是尊重孩子。有个学生受过处分,问我‘能不能毕业?’我说:‘你好好听话就能毕业。’我当时住校,他经常给我带些吃的东西去。无论什么孩子都对老师有一定感情。
“教学上,老师所讲的不能有错,模棱两可不行,知识要准确。课堂上有活跃气氛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十分要紧,要理解教材、知识、语言、表情。讲司马光砸缸,问学生‘你在场怎么办,。学生答:‘将石头扔进去,拿木头放进去,把缸推倒。”要先肯定学生的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艺术好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负担重,早7点到校,中午看学生吃饭、午睡,下午两节课,还有辅导班,等家长接孩子才能走,我到现在也没睡过午觉。男女双方是教师就更苦。我爱人工资长期37元,我42元,有父母,两个孩子,我给全家人做鞋和衣服。有一次孩子在商店看到一个小绿铲,价钱是l角4分,孩子闹着要买,我打了孩子一顿,以后路过那儿,孩子就说:“妈妈,我就看看,我不买”,现在一想起这事心里就很难过,觉得对不起孩子。两个侄子从郊区来,只能给6分钱门票钱,走着去中山公园。外宾听课,我只有一身衣服,回去洗干了再穿。虽然这么艰苦,还是愿意干,有一种责任心。”
前不久,我们当年的班主任霍老师身患癌症。我们全班同学去看她,她仍念念不忘自己筹款办的“义学”——在北京郊区办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子弟的小学。她十分着急地说:  “你们要向社会呼吁,提高教师待遇啊!要不然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要误人子弟啊!”像这样身患绝症仍不忘教育事业的教师,连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都感到自惭形秽。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