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副”的原因何在?

龚益聪 原创 | 2009-04-27 08:00 | 投票
标签: 增副 

 

“增副”的原因何在?
这几天,“减副”新闻成了网络新闻的“重头戏”。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吉林省政府大刀阔斧“减副”六名副秘书长职务被免》、《河南郸城县领导班子超编成风 一本电话号码簿揭开超配内幕》,到《人民网》的《网帖曝湖南石门有11个副县长16个县委常委》;再到《凤凰网》的《中组部要求省级以下政府不配助理启动全国减副》,都反映了中央“减副”的决心。
今年1月12日,中组部、中编办下发的《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部分地方政府配备了助理职务,副秘书长职务过多的问题比较突出,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要求各省区市政府原则上不配备省长(主席、市长)助理,省级以下政府不配助理。县级政府不设副秘书长,省级、地级政府副秘书长应根据工作需要明确职数,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地方政府已配备助理、副秘书长过多的,在2年内予以消化,其中已达到退休年龄的应尽快办理免职手续。(凤凰网)
读了中组部、中编办的《通知》后,笔者以为,对政府进行“减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次“减副”是否就能达到“机构精简”的目的了呢?政府机构会否再回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来?换句话说,过去“副职”过多是怎么造成的?“增副”的原因又是什么?
为了解开过去“增副”之迷,笔者对“副职”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过去政府“副职”过多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工作重要性为借口,兼任副职。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部门的工作确实非常重要,而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部门间的职能不同,一项工作的完成,又必须经过部门间的多次协调才能解决,有时就是协调也无法解决,必须由上级领导出面才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门间的职级别相同,谁也不服谁,协调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为了解决“协调难”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就采取“高配”的办法,让“部门领导兼任副职”,以便工作的开展。渐渐地,这种高配模式也就成了固定模式。大家看到的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兼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就是这样造成的。
二、“空降”用人制度的必然结果。大家知道,官场用人存在一个怪现象,就是一些下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包括一些副职都是上级政府部门“空降”下来的。比如县长,副县长是由市政府部门的正职或副职“空降”来的。毫无疑问,这样用人,上级政府官员势必抢占了下级政府官员的“位置”。而下级政府官位数是有限的,官员中又不乏能力棒、素质强的官员。没有官位来提升这些官员,这怎么办呢?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增副”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所以,出现“湖南石门有11个副县长16个县委常委”的现象也是不奇怪的。
三、“能上不能下”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对一个县来说,乡镇和县直部门职位数是一定的,而这些“一把手”都要被提升到县以上领导岗位上来也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能提升的官员只是凤毛麟角。所以,很多乡镇长和县直部门“一把手”,在“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下,县委就会采取二种处理方式:一是“换部门”,在乡镇长位上干了多年,但又提升不了的,就让他到县直部门当“一把手”。二是“挂副职”。有些官员在乡镇长位上或者县直“一把手”位上干了几任,上又上不去,下又不能下,他们没功劳也有苦劳,退休又没到年龄,这怎么办呢?于是组织上就会“照顾”他们,让他们挂职县长“助理或副职”。这样,副职岂有不多之理?
四、“编制增减”人为操纵的结果。一个县的编制,其增减,从面上看是由“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但是,如果从深层次来分析,因为“编委会”主任都是由县长来担任的,而县编制的增减,县委书记岂有不管之理,所以,“编委会”实质上是由县委书记、县长操控着的。试想,这种无法可依,可以人为操控的编制管理制度,任你如何精简,任你精简多次,政府机构怎不进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因为,这“一张一弛”的里面无不包含着“钱欲”、“权欲”、“官欲”等的腐朽思想。也就是因为此,“权”、“官”、“位”永远是中国人角逐的目标。
所以,这次“减副”,如果突破不了上述“四个原因”,那么,“精简”政府机构就会成了一句空话,“减副”反弹也是必然的!
 
 
 
http://renshi.people.com.cn/GB/139623/9186447.html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