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是新世纪中国价值的呈现(6)

王岳川 原创 | 2009-04-30 16:43 | 投票
    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成为新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文化传承流布。文化价值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传统思想对当代思想是一种规范和砥砺,而当代文化思想定位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文化正是在选择和再生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

  没有价值立场,创新就会蹈空,就会丧失创新深度。当代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有三种立场,一是对西方仰视,即全盘西化、无限憧憬;二是对西方的鄙视和俯视,甚至坚决打倒。现在很多人认为后现代是中国的救星,就像以前读到乌托邦思想就以为是中国的救星,这些都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吃了牛肉、羊肉、西方的肉,并不意味着一定把自己变成牛、羊或者西方人,归根结底还是要变成中国人和世界人。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成为后来居上者,中国正在创造人类的神话。但是,当代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时间维度的前现代之思,而要去观照现代和后现代;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大陆文明,还要重视海洋文明,重视中国在海洋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但还是要更多思考太空文明,思考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立场问题。

  当代中国学者的中国立场需要更为凸显。没有立场的思考,就是在犯错误,就是纵容我们的文化资源流失,是消耗了一代知识精英美好的思考前途和时间。如果一代中国学者只是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身份,那么在学术谱系中将没有创造性思想能传承下去,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自己曾经超越这个时代去思考,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全盘西化或半盘西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是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相当一部分学者把介绍和译介西方作为中国创新的一个过程,这些功不可没,我也曾经和一些同行做过许多译介西方的工作,像译介现象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等。在光谱上总会有不同点,有很多人要一辈子献身于西方事业,成为中国的白求恩,他们的工作同样有价值,因为他们继续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做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并非一个成熟的中国学者的首要工作,只是完成学徒时期的准备性思考,借此要到达的目标是真正入思,使中国人和西方人进行对等的、面对同一问题的思。

  本世纪中国学者要承担起真正思考中国问题的使命,去思考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这个问题也许很玄,前景也许很悲观,但它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不仅中国学者,世界学者也会正视这个问题。在西方,有的教授是对中国是比较了解的,也有的对中国是一种俯视的姿态,这就是视角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给我发过一封邮件,我发现他们反而比中国学者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对于东方文明的信心也更强烈,他们提出儒学必须要后现代,而且儒学根本不应管西方现代性的模式。东西方学者对于对后现代理解不太一样,许多西方学者可能受了建设性的后现代宗教的影响,而我们只是据此提出入思的权利,作为边缘、弱势群体思考并言说的合法性,这个最起码的“合法性”问题对中国而言却是如此重要和艰难。

  在太空文明时代,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尤为重要。太空的概念是时空合一,无论从思想的时间纬度还是空间纬度而言,立场都是关键点。太空文明在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定位,定位不是在陆地上看到一个点,而是思想的定位,找到我们思想正确的位置。我们这代人缺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在某个狭小的专业领域内称霸,缺少集体反思的精神。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今天的定位肯定不同于往时,任何超越立场的研究都是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立场不是给定的一个答案,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种思路。中国立场需要中国每一个人去思考。寻找中国立场,是为了表明我们站在那里,没有倒下去,没有倒在他人的卧榻中。真正的中国立场是一种平视的立场,是一种有合法性、可以和西方人平等面对共同问题的立场。

  中国身份和立场的重新确立意味着,研究世界问题必得从中国具体的文化场景出发,去分析介绍翻译西学,最终是从中国人的立场的翻译,文化过滤和文化透视非常必要。如翻译哈贝马斯,印度人、越南人翻译和俄罗斯人翻译,其入思角度方式当与中国不同。同样,海外华人和本土学者的后现代研究、新儒学研究也有差异。在我看来,中国立场是每个中国学者自己去思考的立场。在介绍、挪用了很多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中国的问题不仅是自己的,也变成引起他者思考的东西。

  提出中国身份和立场的同时,必须将其落实为中国文化输出。文化输出首先是对强势的西方表明东方不可遗忘,所以我们应该给边缘和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而不仅仅向西方霸权主义提出可怜的请求。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所谓边缘、弱势群体缺乏清晰的了解。中国学者都会说英语,但少有人会说柬埔寨语或越南语,归根结底,他们的身份在我们眼中同样是边缘的。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不知不觉间中国也在模式化越南、柬埔寨,忽视了他们的差异性。文化输出同样要对这些问题加以反思。

  提倡中国文化输出并不是宣扬民族主义,今天的美国当然不会采用东方的生活方式,历史上有过中国文化的热潮,明天也许会再次出现,但多民族文化可以并存而不相害。未来的亚洲将有50亿人口,将占整个人类的一半,加上腾飞的经济,很多专家预言未来是“亚洲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该去思考如何让西方来尊重东方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文化思想也不会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或者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依靠背后强大无比的帝国向西方输出,而只是要将差异性显示给西方。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进程已经推进了一个世纪,新世纪重要的工作是中国文化经验的世界化。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身份立场的确立是我们不再自我菲薄,同时意味着西方中心主义必然要收敛而学会尊重差异性文化,人类才会有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1] [2] [3] [4] [5] [6]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