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5•12周年祭

马真明 原创 | 2009-05-12 00:40 | 投票
标签: 12 周年 汶川  5• 

 

汶川5·12周年祭
在睡梦中被摇醒的那一刻,在自家客厅里被晃得东倒西歪的瞬间,在楼梯间与老母、小女不顾一切往下冲的时候,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在一切信号消失,在惊慌失措的人们相互询问的眼神里,谁也没有想到,在并不太遥远的汶川,那恶魔在瞬间使此地成了人间地狱。
地动山摇,山摇地动。一切都来不及细想,倾刻间天翻地覆。
母亲在呼唤儿子,父亲在寻找老娘,一切的呼唤都在这里失语,中国在32年后的今天,又一次遭遇了恶梦般的灾难。
我在不太遥远的兰州,我每天盯着银屏,看着那惨不忍睹,看着那人间地狱,看着同胞的欲哭无泪,那呼天抢地,那期待的眼神,那瞬间成为孤儿的无助,那白发人哭祭黑发人的悲怆,不只一次地泪流满面。炎黄华夏,为什么总是多灾多难!
不管总理如何马不停蹄,不管解放军如何神速,也不管全国同胞如何众志成城,近十万鲜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废墟荒山中。
这一刻,我深深体味到了“家”的真味。什么是“家”,“家”就是遭遇灾难时的坚实、镇定、忙而不乱;“家”就是遭遇灾难时的不孤单;“家”就是在时空上绵延万里的脊梁——长城。中国人的目光在向外寻觅了一个世纪后,暮然回首,“家”是那么温暖,家人是那么亲切,中国人的“家”字在几千年的解读中常读常新。“家”的含义是“和”,不同姓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性格聚拢而来,“和”在一起,劈柴烧火、铺路搭桥,义无反顾地扑向自己的“岗位”,“家”运转起来了。
他三天三夜没能合眼,她抢救了无数的伤员;他捐出了一个亿的巨款,她奉上了仅有的几块钱。
朴实而伟大的华夏子民,“死节从来岂顾勋”,没有人计较得失,没有说要去争功,无得而有“德”。我之“德”源自天性,在我的血管里流淌,是老祖宗“暴霜露,崭荆棘”的艰难与韧性中凝聚而成又融化在我血脉里的“德”,不需要诠释,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多此一举的“表彰”。
“家”“破”了,就需要重建,当高标准的居民楼、校舍拔地而起,遮风挡雨的“家”又一次建好的时候,国人也许需要追问,文化意义上的“家”也是否需要修缮?国人不仅仅要能“救人”,还需要学会“自救”,国人只有自己立起来,才能帮助街坊邻居立起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汶川在呼唤国人,在走进现代的旅途中,也不忘频频回首,钢铁森林需要现代化原料,温暖而安全的“家”还需要泥巴和丝绸。
烛光点亮,汽笛长鸣。江河呜咽,日星低垂。耕者辍锄,行人肃立。默念祝祷,悲吟低回。魂兮归来,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谨以此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