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龙门擂鼓台有感

翟智高 原创 | 2009-05-22 02:34 | 投票
标签: 龙门伊阙 

伊阙龙门擂鼓台有感

   站在龙门南边,看伊阙口,两山相对山,伊水中流。古今兴废事,历史轮回转,都随着东逝之伊水流去了。您、我、他、她,仅是水中的一滴吗?那龙门伊阙。依旧悠然。
 

伊阙龙门

 

   想当年,隋炀帝登上邙山,远观伊阙,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炀帝大悦,遂议都焉。隋唐由此发迹。隋炀帝识破天机,把伊阙改称龙门,人朽了,龙门却永垂不朽。
  龙门没有石窟佛像时,秦攻韩魏联军于此,白起这个杀人恶魔,不仅生擒联军统帅公孙喜,还竟然把韩魏军二十四万兵卒赶尽杀绝,伊水染红,尸体顺流而下,漂到偃师岳滩,难怪那里有尸乡之称了。后白起在上党坑杀四十万赵卒,那里没水,土埋了事,这四十万冤魂,连变成一滴水的机会都没有。

    龙门南漫水桥附近擂鼓台处,当是伊阙关最险要处。守兵只需扼住山石险处,劲弩射住阵脚,攻方奈何不得,那韩魏联军死二十四万,秦军在擂鼓台前一定是用士兵血肉之躯,填平擂鼓台前的低洼地,铺筑成一条“尸体大道”,秦军才进入伊阙的。

龙门东山擂鼓台资料图
 

    其实,龙门之名并非起自隋炀帝《越绝书》和《汉书·沟洫志》中,已有:「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东汉的傅毅,从南方经伊阙回都城洛阳,有《返都赋》曰:“因龙门而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


图片如下:陈毅题字“龍門”.


 

《左传》记刘定公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没有大禹开凿龙门伊阙,大家早都变成鱼了。伊阙险隘,荒草掩埋万骨枯,水流冲走血肉躯。战卒关前不言生,关隘不挡血肉躯。龙门万佛善超度,龙门依然碧水流

奉先寺 大卢舍那像



图片如下:伊河和对面的香山寺.


图片如下:从东山看 奉先寺 大卢舍那像龛

龙门石窟擂鼓台位于龙门东山石窟区的南端,为东山石窟区开凿较早、规模较大的一组洞窟,由北、中、南三洞及窟外崖面多个小龛构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擂鼓台3个洞窟前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发现的遗迹包括用大条石砌成的规模较大的唐代窟前踏道两处、窟前殿堂包石台基、面积较大的宋代造像题记6处、建筑基础1处及唐宋时期窟前道路等。
  擂鼓台南洞踏道以南的一处建筑基址上,有柱础石和青砖铺面,因大半尚压于南侧未清理的晚期堆积之下,其性质和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08年3月至7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这里已发掘出五铢钱、经幢、佛首、佛龛、瓦当、瓷器、陶器等器物1700余件,年代唐、宋、元等均有。其中一尊菩萨头像保存完好,发髻蓝色,色彩鲜艳,应为青金石颜料,非常珍贵。现场还出土有一些碑刻,碑文书法为唐代风格,笔法精湛,堪称一流。从碑刻残损严重的程度来看,其曾遭受人为破坏。

龙门石窟擂鼓台出土器物石狮造像



龙门石窟擂鼓台出土器屋顶陶质螭首


龙门石窟擂鼓台出土器物卷云纹瓦当


 这些发现对研究唐代寺院建筑乃至都城大型建筑石砌台阶样式及建造方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擂鼓台三洞窟前道路、唐宋时期洛阳城经龙门伊阙关与南方地区道路交通的使用情况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东汉时期伊阙关、魏晋至唐初时期擂鼓台区域交通以及建筑设施等有重要价值。
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是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对龙门东山石窟前遗址考古发掘。

站在龙门南边,看伊阙口,两山相对,伊水中流。古今兴废事,历史轮回转,都随着东逝之伊水流去了。您、我、他、她,仅是水中的一滴吗?那龙门伊阙。依旧悠然。


不觉又想到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字究竟以何者为是,想那贾岛也一定费心“推敲”过了。

孔子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也只能到洛阳问老子而已。

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身外的权力财富名份,都如流水,一纵即逝,苏东坡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经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经的乐趣。
还是白居易诗句好:“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俺拍摄的伊水照片,日光在水中闪耀着金光,虽转瞬即失,也算一番体现白居易诗意的景像吧。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