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上午,艾君接受了韩国mbc电视台金东烯等记者的采访,针对中国山寨现象的起源、发展、产生背景和意义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韩国电视台开始关注中国的山寨文化现象,说明山寨文化在走出国门,也引起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注。
中国山寨文化正在走出国门
韩国主流媒体为何关注中国的山寨现象?
电视台拍专题片报道中国的山寨文化
艾君接受韩国mbc电视台采访谈山寨现象
2009年6月11日上午,艾君接受了韩国mbc电视台金东烯等记者的采访,针对中国山寨现象的起源、发展、产生背景和意义谈了一些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韩国主流电视台MBC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系统而集中报道中国的山寨文化现象,说明山寨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并引起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注。韩国历来与我国唇齿相依的友好的邻邦。两国文化一直在相互学习借鉴中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此次作为韩国三大主流电视台之一的mbc电视台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拍摄有关山寨现象的专题节目,介绍倍受中国人关注的中国民间兴起的山寨文化现象,对促进中韩两国当代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民间文化健康发展也是很有时代意义的事情。
那么,艾君对山寨现象到底有哪些基本观点呢?

艾君对山寨现象的一些观点
将山寨现象理解为市场经济培育期的必然现象,将民间俗称的“山寨文化”界定为一种民间的智慧和创新,将“山寨模式”界定为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山寨现象界定为为一种“山寨产业”。
艾君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站在当今的中国,站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辩证地分析看待“山寨现象”,去深层解剖“山寨现象”的社会意义,则会发现它的存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许多的积极因素。对待“山寨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完全赞美一种文化,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
一、关于山寨的几个基本概念
山寨:有人认为,“山寨”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当“山寨产品”出现后,因为概念的因素人们往往会与“黑工厂”、“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
艾君认为,山寨就是山里的村寨的意思,指的是具有弱小、隐蔽、容易被社会忽视的特点。艾君不赞成将山寨理解成土匪似的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
山寨产品:艾君认为,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由一些有智慧头脑型的民间人士,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品的群体对某种欣赏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或者因为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久没有创新和换代,而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但不是名牌产品)。
山寨文化:艾君认为,“山寨文化”则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引起争议的社会现象。
二、关于山寨文化现象起源
应该说,艾君关注“山寨”这种现象有近20年了。只是那个时候人们将这种“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产品方式还没有叫它为“山寨产品”,这种科技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没有人去争议、关注。也就是说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日用小商品”、“白沟皮货”、“中关村科技产品”等制造加工现象没有人去关注它的性质、工艺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组件等等。所以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山寨”源于归为广东,艾君还是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艾君认为,将这种模式和现象给冠以“山寨”这个名词可以说起源于广东,但本质上的山寨产业模式、山寨产品、山寨兴起并非就是单一起源于广东。
“山寨现象”出现和产生的背景是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关联的。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走“科教兴国之路”,提倡“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走多种经营之路”,“搞活城乡贸易”,倡导“科技攻关热”,培养“科技能手”、“致富状元”等大政方略。这为“山寨主”的产生和“山寨产品”发展提供了环境。
随着国门敞开,国际旅游和交流的增多,一些产品的进口,以及非法走私品的钻孔而入,中国人看到了许多梦里都没有见到过的产品,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品无论式样和功能都让人眼馋,但价格太贵只能望而生畏。那时,我们经常听到“外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这句话。实际上说明那时的中国的确太落后了,觉得发达国家的一切都很新鲜。
国人需自强。“向科技进军”、“向现代化进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是那个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不懂?没见过?就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向别人看齐。然而,许多高科技产品价格太高,技术转让费也昂贵。可那时的中国国力太弱,钱太少了,卖不起。难道这是理由?如何办?只有自力更生。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那个年代多少有志者,包括民间科技能手,为国家补上了科技不足、资金不足这一难题。采取的方式,就是研究、仿制、改良和创新。他们为中国的民间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八十年代,尤为典型的“山寨”大本营就是“温州的日用小商品”、“河北白沟的皮制品”、“青岛即墨路小商品”等,以廉价、实用、时尚著称,实际多为仿制品和复制品,但迎合了当时老百姓口袋还没有鼓起来的生活所需,为我国的商品流通和发展开了先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大多数高科技、民营科技都有目前所讲的“山寨”痕迹。过去的电脑的组装、电视机的组装、铅字打印机等,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山寨产品”。实际上。至今许多大型有自己品牌的电脑厂家还有“山寨”痕迹。为何?你想过吗?电脑的脑子这个最核心的部分“CPU”都不是自己本厂生产的就无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