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学期换3种教学模式”,改革还是折腾?
黑龙江省黑河市张地营子乡中心学校一群初三孩子联名针对该校校长潘爱堂发起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众多的质疑。他们在信中写道,“您说爱辉好,我们学;您说洋思好、您说杜郎口好,我们还学。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失去自己的方向了。我们还该学谁呢?”(注:爱辉、洋思、杜郎口分别为全国不同地域在当地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表示,3个学期换了3种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都在不断改革和不断适应中头晕眼花。为此,这群孩子质疑:“学校就好比一个大杂院。我们不能把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吗?” (中国青年报2010年01月20日)
3个学期换了3种教学模式,这是教学改革,还是在折腾学生和教师,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得清楚。但从孩子们的质疑声中,我们似乎很容易地就能找到答案。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但笔者同时也认为,改革决不是今天一个花样儿、明天一个花样儿的“穷折腾”。教育关乎每个学生的前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虽然不能墨守成规,却也不能听风就是雨。
平心而论,我国中小学几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收效不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往往只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不注意更新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于是,在就方法论方法、只治其标不治其本的盲目效仿与追赶“时髦”中,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落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甚至还出现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
其实,自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就进入了百般折腾的时代。表面上是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帜,实则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不求结果;只求红火,不顾后果。如: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目标教学、有效教学,进行校本培训……条条政策,种种改革,套套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台”,试验对象是师生,折腾者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科研等管理部门。而在这种可悲的折腾处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便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受到最大伤害的也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吕型伟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现在得了两种病,一个是‘多动症’,花样不断翻新,搞形式主义;一个是‘浮肿病’,好大喜功。”或许,这就是当今教育“改革”最为真实的写照吧!
笔者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更不是更不是教育权威。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是深明基层教师的甘苦、深知学生的遭遇的。这些年来,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太多太多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模式,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当教育让人读不懂、看不透时,一个“乱”字又岂能完全形容得出来的?
近几年来,教育之所以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被质疑,被斥责,被声讨,其原因就在于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风气已经严重地伤害到教育的根基。当学校被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所笼罩时,当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仅仅是为了上司的嫣然一笑时,我们的教育还有得救治吗?我们的学生还能够承载未来之重吗?
折腾总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国家的折腾,使我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历史机遇,教育的折腾,同样使我国的教育严重滞后。为此,有关专家呼吁说,教育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力戒煞有介事的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即使再热闹,再煞有介事,对提高教育质量也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影响教育发展和走向的伟大工程,但任何一种成功经验的获得和其精髓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设若没有理念上的根本转变,没有地域特点和实际的研究与把握,没有自身理论的破冰与大量经费的投入,即便是搞得在轰轰烈烈,也无非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折腾”而已!
缺少科学决策的过程而付之草率的行动,这决不是教育改革;邯郸学步般的盲目打乱战,其结果只能是让老师和学生晕头转向而无所适从。——这就是我对“3个学期换了3种教学模式”这种教育“霍乱”的观点与评价!
(李吉明2010年1月20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liming7302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