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弱势群体终由“弱”变“强”

郝金刚 原创 | 2010-03-15 14:44 | 投票
标签: 弱势群体 
  

  昨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笔者全程收看了央视的直播,感触很深。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大多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正确认识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出现的差距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扩大中、低等收入者比重。

  我国的经济发展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市场经济属于强者经济,强者占据优势,弱者处于被动地位,弱者的权益常常得不到充分实现或受到侵害。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再是置公平于不顾、放任弱肉强食的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才是其真谛。实践证明,片面追求效率而失却公平,不仅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反而会影响效率,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是否关怀弱者、扶助弱势群体,看成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在各种体制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流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我国弱势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弱势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机会的分配机制并没有同步变化。当前,如何更加有效地扶助弱势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与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问题。

  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相对贫苦,很少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助,单靠他们自身努力,受条件限制,很难从生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关怀和扶助弱势群体,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总所周知,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显然,由于民工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他们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生存状态,农民工的无序流动,都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近来,出现的“用工荒”问题的实质就是由于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形成的。涉及到农民工的利益,关键是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如工资报酬等。

  关注弱势群体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弱势群体,要从经济上给予关怀和扶助,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此,政府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才更加坚实。

  关注弱势群体,要积极扩大社会救业和再就业。应制定倾斜政策,增加贫困阶层的就业机会;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了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强对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

  关注弱势群体,要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除了国民的后顾之忧,并为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要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弱势群体的参保,着力推进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化口号为行动。温总理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勿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曾经讲过,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数。我们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能使每个人也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遇。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在我在任的最后几年,我将为这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我相信,我们以后的领导人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大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扩大中、低等弱势群体收入的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之所以,我国的内需无法有效扩大,主要是占人口多数的中、低等收入阶层的需求由于受到收入、分配、保障等的限制,消费需求难以发挥。中、低等收入阶层是扩大消费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消费活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他们不仅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而且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他们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次,扩大中、低等弱势群体收入的比重,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数据分析证明,不同群体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与社会稳定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低收入者的比重越低,社会越不稳定;低收入者的比重越高,社会越稳定。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则脆弱的经济结构较为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且导致的社会不稳定还难以迅速改变。因此,扩大中、低等弱势群体收入的比重,就是社会不断趋于稳定的过程。

  再次,扩大中、低等弱势群体收入的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一般都占到在业人数半数以上。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因此,对政府来说,逐步实现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多数,就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提高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能力。此外,扶助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口号落到实处,它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再加上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我国的弱势群体终将会由“弱”变“强”。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