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生活成本超巴黎纽约?

许一力 原创 | 2013-12-20 22:06 | 投票

  

最新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查让人大跌眼镜,北上广深不仅齐齐杀入全球50强,北京上海更是力压“看起来很贵”的巴黎纽约。看来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还没与国际接轨,生活成本率先奔向了国际领先水平。

 

从排名上看,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与去年相比,排名均有上升,北京从去年的第21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5位,上海从25位上升至18位,广州和深圳分别从57位和61位上升至38位和40位。此外,香港也从去年的32位上升至28位。

 

那么我们的生活成本高在哪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万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万美元(宝马)。

 

当然这种说法有很大程度的偏激,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美国的城市绝对会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几个城市。可是去过美国你就会发现,在美国吃喝穿用确实是便宜一些,但那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税、保险、养车、医疗、教育等,只要涉及人工费用,在美国就很贵。

 

即使如此,仍然无法阻挡中国的生活成本悍然超越了GDP上的霸主。造成这种结局的因素当然是多样化的,但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民币持续的对内贬值。

 

为什么外升内贬?简单来说,由于中国一直实施的是出口导向优先政策,中国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国内就要按照汇率比大约1比7来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5倍,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会相应大幅度上涨。

 

于是,中国出现一个荒谬的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反而活的越累。中国人既把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美国,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作基础的“废纸”。由于这些增发的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

 

中国的人民币购买力贬值程度,最直观的方式是展示在硬通货---房地产。

 

2009年12月,《福布斯》发布全球租金最贵城市排行榜,按照调查数据,计算租用两居室的年房租价钱得出,东京、香港和北京分列前三位,上海居第五,其他分别是孟买、新加坡、首尔、悉尼、雅加达、胡志明市。这还是四年前的数据,如果按照当前的数值来比较,可能又会大为不同。

 

房价高,本身说明不了实际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说房地产价格与整个制造业和国民收入关联度较高,那么高房价意味着国家经济繁荣(且不论是否健康),那么很大程度上,房价与收入应该是匹配的,然而如果以房租支出、收入比作为标的物,再重新比较各国的货币购买力水平,那么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按照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租金绝对价格排名第一的东京年租金3.67万港元,人均年收入26.45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13.9%,属于正常范围; 排名第二的香港年租金3万港元,人均年收入34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8.8%,香港人在房租这块的负担亿比例来说,可能是亚洲主要城市中最小的。而排名第三的北京,年租金2.84万港元,但人均年收入仅4.65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61%,  

 

这个数值其实就相当夸张了。这说明什么?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并非单纯的因为产业经济向好,更多的是因为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值。而很大程度上,GDP增长的水分也恰是如此,如果不考虑购买力贬值带来的GDP增量,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很可能是另外一重效果。

 

最后回到生活成本的问题上考虑,中国的生活成本飙涨,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因为经济发展,而同样是人民币外升内降造成的,产品制造和货币生产的分离,造成了购买力不断下行,快速的蚕食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价值。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自然是生活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之所以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表现的格外明显,恰恰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消费活跃性更高,于是在“高频交易中”,购买力贬值的影响被放大,最终成为了榜单上表现出的效果。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