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兴衰与沉浮:从历史到未来(6)

朱孝远 原创 | 2016-04-28 12:14 | 投票
标签: 德国 
  

第三,德国人民曾经有力地抵制纳粹法西斯上台。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认为:“1929年期间的危机造成了德意志共和国的死亡。由于未能争取的工人阶级的支持,该共和国只得依赖于中间党派的中产阶级的选票。但是,中产阶级、小业主和店主,早已经被1929~1933年衰退时期的通货膨胀击垮,快速下跌的工人的购买力毁了数以百万计的小店主、商人、工匠,蓝领工人和农民,而这些元素使得工人运动无力崛起,导致了希特勒和纳粹似是而非的承诺的出台。”对于希特勒上台的基础,巴勒克拉夫分析得非常透彻:“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的上台,并非得到人们的支持,反而是来自于一个反人民的阴谋。他的上台,是以兴登堡(Hindenburg)所代表的军队;帕彭(Papen)所代表的贵族;报业大王胡根堡(Hugenberg)和蒂森(Thyssen)所代表的鲁尔工业贵族推动的。正是这个邪恶联盟,毁掉了德国的人民,在欧洲制造了战争。”以上这些,证明了人民力量强大,是惩恶扬善、抵制邪恶、推动德国历史发展的真正要素和动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打造德国新文明

20世纪末期,学术界乃至一般民众开始普遍重视全球文化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是由现代世界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引发的。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誉之为“全球化位于现代文化的中心、文化的践履则位于全球化的中心”。圤灿·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称其为“把世界浓缩为一个单一地域”。而对于马孔姆·沃特(Malcolm Water)来说,全球文化不啻是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因为“物质的交流是地区性的;政治的交流是国际性的,象征符号的交流是全球性的”。上述研究均表明了全球文化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在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那里,全球化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全球化时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把世界向我们开放。”

全球化给德国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适应于全球化的形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打造德国新文明,成为德国面对的两个最为迫切的问题。

首先,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创导世界和平。2003年5月31日,面对美国对伊拉克开战造成的危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联名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论欧洲的复兴:首先在核心欧洲捍卫一种共同的外交政策》,呼吁欧洲人尽快行动起来振兴欧洲。其文曰:“当代欧洲的典型经验是20世纪的极权统治和大屠杀——对欧洲犹太人的迫害和灭绝,纳粹政权同时也把被占领的国家纳入其中。对过去展开自我批评,让我们回想起了政治的道德基础。……一段好战的历史曾经把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血腥的冲突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从针锋相对的军事动员和思想动员当中得出教训:必须要发展一种新型的跨国合作形式。欧盟的成功历史加强了欧洲人的如下信念:要想使国家的暴力机关在运行过程中有所节制,在全球层面上同样也要求互相对主权的活动范围加以限制……我们当下处境中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帝国灭亡的经历中领悟些什么。这样一种‘走下坡路的历史’在很多情况下是与殖民帝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的。帝国统治和殖民历史一去不复返,欧洲的政权也就得到了一个机会,与自己保持一种反思的距离。”

第二,打造更为优秀的德国文化,使其成为德国进入全球化的前提。德国认识到,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德国必须扫除和与全球化现代精神相违背的一切障碍。首先要致力于德国民族文化的优化,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够为全球文化接纳,并且成为支撑全球文化的基础。

第三,扩展德国的教育和创新体系。尽管德国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世界上领先,但为了适应全球化形势,必须打破“酒香不惧巷子深”的思想,以更高的质量来对世界各国的学生、学者、科学家开放。为此,德国政府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的高端交流平台,既加强了德国大学的吸收力,也为德国融入全球文化开辟了途径。如何提高外国学生人数在德国大学中的比例,也是对全球化的回答。为此,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起了一个领航计划,主要是面向外国学生,以英语教学,从97、98冬季学期先开设13门课程。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签订了相互交换学生的计划,以及一系列旨在增加德国大学吸引力的措施。

第四,增加德国的区域竞争力,倡导“欧洲认同”,以欧盟为单位,发挥德国的作用。正如哈贝马斯、德里达所言:“我们所有人脑海中都有一幅关于欧洲的图画,充满了和平、合作,对其他文化开放并积极进行对话。今天的欧盟已经是一种‘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后民族格局中会自成一派。欧洲的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也一直都具有典范意义。今天,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欧洲的社会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陷入了被动。但是,未来把资本主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政策,也不能不遵守社会福利国家制度所确立的社会公正准则。欧洲既然能解决上述两个广大范围内的问题,为何就不能接受进一步的挑战,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捍卫并推动一种世界大同秩序呢?”

德国的上述政策收到了一定实效。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事物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全球化标准是跨越国界的科学标准,它不以某个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却以优秀性、互补性来加以调节。这样,全球化的目的,也就不仅仅是在为某国人谋福祉,而是要让全球的人们包括德国人都得到福祉。人类福祉作为一个衡量世界进步的大单位,要求德国人跨越国界来考虑问题。

文/朱孝远 周施廷

 

 

 

  
 [1] [2] [3] [4] [5] [6]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