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情感与政治

仇德辉 转载 | 2005-07-22 12:00 | 收藏 | 投票

情感与政治

仇德辉

政治的客观价值目的在于对经济价值关系进行控制和调整,政治相对于经济能够较深刻、较广泛、较持久地决定和改变人的利益关系,因而能够较深刻地、较广泛、较持久决定和改变人的情感关系。

一、政治情感与政治利益的关系

政治情感与政治利益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并围绕后者上下波动,后者可以对前者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于并且服务于国家对于个人的价值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观反映。国家只有给人们以祥和、文明、自由和富裕,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才能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国家对于个人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负价值大于正价值,那么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就难以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会逐渐消退。当然,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它的消失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在某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给国民带来灾难,并不会在根本上动摇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反还会激发国民强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人们对于某一政治事物(如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制度、政治党派或政治领袖等)所产生的情感,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一政治事物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有迅速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际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地、持久地、牢固地为人们所热爱,否则,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所建立起来的情感是短暂和脆弱的。

人们对于政治权力、政治地位的亲和情感,在根本上取决于它所隐含的真实价值量,即取决于政治权力、政治地位的“含金量”。人们的“官本位”思想的严重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官职“含金量”。

二、情感在政治中的作用

1、情感在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总是利用舆论工具对大众情感进行引导、控制和调节,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方针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大众的政治热情一旦被舆论激起,就会相互感染、相互激化,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力,导致特定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2、情感在领导素质上的作用。领导的根本作用在于调节人的利益关系,因此他必须具有较强的情感感知能力、情感思维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抱负远大、胸怀宽阔、意志坚强、有献身精神、敢作敢当、灵活善变、判断敏锐等。

3、情感在领导结构上的作用。政治团体的领导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结构、知识智能结构、情感素质结构等。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领导集团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其政治使命,就必须具备综合的情感素质,既要有“老马识途”、稳重踏实、有崇高威望和丰富经验的老年人,也要有“中流砥柱”、善于应变的中年人,还要有奋发有为、精力旺盛、有开拓精神的青年人。

4、情感在领导方式上的作用。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有良好的口才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应该善于引导和控制群众的情感,仅仅依靠高压政策、不顾群众疾苦的领导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只有充分激发和引导群众的情感,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获得巨大的政治能量。

5、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等能够加强国民的凝聚力,使国民努力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例如,日本战败后,其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有利于加强日本国民的凝聚力,为今后的经济腾飞积累精神力量。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政治理论、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需要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将会导致各民族之间产生亲和情感(或排斥情感),政治家或外交家可以根据自己或本阶级的利益需要,通过放大共同点和缩小不同点来解决或缓解民族矛盾,或者通过缩小共同点和放大不同点来制造或激化民族矛盾。

三、政治情感化与情感政治化

与情感商品化趋势相对应,情感也存在政治化的趋势。情感政治化是指人的情感越来越自觉地、明确地靠近和指向政治事物,具体表现为:人们越来越关心政治事件,热心于了解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发表不同政见,参与政治活动,选举政府官员,竞选政府职位,监督政府行为,评价政府政绩,投诉政府官员,抨击政府腐败,开展行政诉讼,越来越减少政治上的盲目信仰、盲目崇拜和盲目服从。

与商品情感化趋势相对应,政治也存在着情感化的趋势。政治情感化是指政治事物越来越融入人的情感,并越来越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强烈制约,具体表现为:

1、政治理论、政治主张和政治口号越来越具有“人情味”。如“耕者有其田”、“天上为公”、“为人民服务”、“甘作人民公仆”等充分体现民众的利益需要和情感要求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口号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拥护。

2、政权更替和竞争方式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以往的政权更替更多的是采用军事政变、武装暴动等方式,以后将逐渐变为民主选举产生,并且在政治竞选时,政敌不再相互谩骂、相互攻击,而是彬彬有礼、笑容可掬。

3、政治手段越来越具有“人情味”。政治手段逐渐从强制性统治发展成为协调性管理,最后趋向于服务性信息咨询。政治矛盾与政治冲突逐渐通过非暴力方式来解决,军队与警察等暴力机构的作用将逐渐消退。

4、政治决策越来越具有“人情味”。政治决策越来越民主化,不是少数人说了算,而是更多地采用民主表决的方式,透明度提高,民众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政治决策。

5、政策与法律的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情味”。精神赔偿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肖像权、姓名权、个人隐私权受到重视,结婚与离婚自由得到提倡,集会与游行自由、舆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得到认可,法律还确定了最长工作时间、最多工作周日、最低工资收入、最差劳动条件、最低工作年龄等劳动保护措施。

6、政策倾向越来越具有“人情味”。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受到鼓励,妇女、儿童及伤残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大量非盈利性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得到资助。

7、政策与法律条文越来越有“人情味”。随着政治体系的不断完善,政策与法律条文越来越具体化、明细化和精确化,越来越“婆婆妈妈”,以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细微价值和细微情感的需要,以调节各种细微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8、民事、刑事和行政执法程序越来越有“人情味”。规范化的、文明的执法语言得到广泛使用,执法人员受到严格的行为约束,执法对象享有申辩权、申诉权和复议权,且有较长的宽限时间和较大的处罚方式的选择余地。

9、民事、刑事和行政的惩处手段越来越具有“人情味”。对惩处对象实施逼供和诱供将逐渐予以禁止,处罚的标准也将逐渐放宽,如刑事的死刑执行方式逐渐由绞杀、刀杀、枪杀改为毒液注射、安眠药注射等安乐死,最终将全部废除死刑。

10、政治家的形象越来越具有“人情味”。政治家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和睦可亲;政治家的语言将减少严肃而严厉的字眼,增加幽默风趣的字眼;政治家的指挥意识和管理意识削弱,服务意识增强。

11、军事与战争越来越具有“人情味”。军事与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的政治手段也将变得越来越文明,不枪杀俘虏、不使用生物化学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不杀害平民、不破坏环境和文物古迹、不袭击民用设施、不允许未成年人参战等道德规范将得到普遍遵守。

政治情感化和情感政治化实际上指的是社会政治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越来越密切和深入,它是社会政治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情感在军事上的运用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士气”是指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它是军事上克敌致胜的重要因素。鼓舞士气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1、檄文激励。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阐述敌方战争的邪恶性和我方战争的正义性,从国家法律或国际法准则上阐述敌方战争的非法性和我方战争的合法性,从战争前途上分析敌方战争的悲惨结局和我方战争的光明前景,从力量对比上分析敌方军事力量的弱小和我方军事力量的强大等。

2、榜样激励。指挥员的表率作用和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可以对士兵的作战行为产生诱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使之整个部队形成强烈而坚定的不怕牺牲、勇猛顽强、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

3、口号激励。提出一个简明扼要、强劲有力、催人奋进的口号,可以对士兵形成强烈的激励作用。

4、仪式激励。举行特定的仪式(如战前动员大会、火线入党仪式、烈士悼念大会、庆功表彰大会、逃兵处决仪式、敌人罪行声讨大会等),可以对士兵的作战行为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5、赏罚激励。奖赏的内容主要有金钱、职位、荣誉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充分表明了奖赏对于士兵的强大激励作用。然而,仅仅依靠奖赏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严厉的惩罚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士兵的牺牲精神。

6、关怀激励。指挥员对于士兵的关心体贴,与士兵同甘共苦,能够激起士兵的感激之情,产生休戚与共的精神信念,可以激励士兵的作战热情。

五、情感在改革上的运用

任何一项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其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利益,同时使另一部分人得到利益,或者使人在某一方面得到利益,同时使人在另一方面失去利益,因此,不同的人对于改革将会采取不同的情感态度,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角度将会采取不同的情感态度。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削弱消极情感,增强积极情感,应该做到:

1、使人们充分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在于更长远、更深刻地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一些人将会损失部分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利益总量在增长。人们只有充分理解这一点,才会大力支持改革,并积极地投身于改革,为此,改革者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改革理论,并大力宣传这一理论。

2、不断增强人们对于改革的信心。改革是一项全所未有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方面应该使人们知道改革的过程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承受改革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该使人们知道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辉煌的,改革过程出现一些失误、走一些弯路和出现一些动荡是在所难免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求全责备。只有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多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勤于思考,精心组织,稳妥推进,分步实施,才能尽量少走弯路,少出差错,少生动荡。

3、提高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改革需要重新调整人与人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会触犯一部分人的所有利益,从而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全力反对和阻挠,必然会触犯所有人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的利益,从而会遭到所有人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的全力反对和阻挠,完全没有人反对和阻挠的改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最多只能算作是改良。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提高人们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人浮于事、效益低下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通病,只有精减冗员,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对广大职员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和激励作用,如果怕得罪少数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职员,就会得罪大多数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职员。

4、改造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改革是对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思想观念体系的部分否定,这就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思想观念体系,就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完全“合法”和“符合道德”的改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只有及时地改造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之与改革的现实需要相吻合,使改革尽快在人们的头脑中“合法”和“合理”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阻力。要让人们知道,判断改革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最终客观标准不是现行的法律条文、观念逻辑、宗教信条或伦理规范,而是社会生产力。

个人简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专业:动力机械,硕士研究生专业:火箭发动机,从军20年,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邮箱:choudh@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