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恋爱过程及其价值分析

仇德辉 原创 | 2005-07-26 00:48 | 收藏 | 投票

恋爱过程及其价值分析

仇德辉

男女之间的恋爱过程在主观上讲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但在客观上讲是男女之间建立、维持和发展互补性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必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一、性情感的个体发生时序

从生命的全过程来看,人的性情感或性意识有着确定的发生时序,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两小无猜期。从110岁,男女之间虽然已经意识到彼此在某些外部特征(如穿着、发型、称呼等)上的差异,但没有意识到彼此在价值特征上的差异,因而不可能产生性意义上的情感,只要是合得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交朋友。虽然他们有时也模仿大人们,玩“夫妻”游戏,但并没有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性的意识或体验到性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将会逐渐在朦胧中感受到异性的价值差异,并体验到性的情感。

2、相互疏远期。在1214岁,青少年开始明显意识到两性在生理、行为和思维性上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产生陌生感和惊讶感,原先要好的异性朋友突然感到别扭,彼此开始隔离和疏远。往往是男孩专同男孩玩,女孩专同女孩玩,男女同学即使同桌上课,一般也不来往,桌上有“三八”。他们各自酝酿着男性或女性的气质,象是在积蓄往后异性恋的内驱力,如果有人胆敢与异性交朋友,就会受到同性的强烈攻击和排斥,使之处于孤立的境地。

3、相互吸引期。在1418岁,男女开始明显地感觉到彼此在生理、行为和思维上高度差异性和互补性,并对这种差异性感到非常的神秘和好奇,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此时,男女之间的接触处于试探性阶段,处处小心谨慎,唯恐被异性嘲笑,精神也高度紧张。

4、浪漫恋爱期。在18岁以后,人们开始主动地接近并大胆地追求异性。虽然在表面上来看,女性总是躲躲闪闪、自恃清高、冷若冰霜,但内心却像团火。她们总是能够找到充足的借口来接近自己所喜爱的男性,并总是能够保持自己淑女般的形象,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激情。

男性的性情感或性意识的发展通常要比女性晚24年,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和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性情感或性意识的发展时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恋爱的价值目的

男女的结合通常可以实现双方在生产、消费和生殖活动上的优势互补,使这个结合体(即家庭)的本质力量大于男女单个本质力量之和,这个差值(或盈余值)就是男女结合并组成家庭的客观价值。男女恋爱的价值目的在于使这个差值达到最大值,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尽量使双方各自具有最大的个体劳动能力。由于人的外部形象、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财产状态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劳动能力或扩展劳动能力(即借助于前人、亲人或他人所体现出的劳动能力),因此人总是追求那些漂亮的、聪明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较多财富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异性。

2、尽量使双方的个体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男女在个体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所适应的生产条件或生产环境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进行户外作业,女性适宜于进行室内作业;二是,双方所适宜的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作用于高技巧性、创造性、复杂性的劳动对象,女性适宜于作用于低技巧性、传统性、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对象;三是,双方所具有的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点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进行高强度、高速度、短时间的体力劳动,女性适宜于进行低强度、低速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3、尽量使双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较高的个体劳动能力和较高的互补性并不能确保两性关系的统一体达到最大的本质力量,如果双方没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间、相关的工作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就维以建立较密切的利益联系,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合作。

三、性接触过程及其价值分析

男女之间从最初的吸引到最后的信任通常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试探对方态度、逐渐加强亲密关系的过程。一般来说,一对恋人从最初相见到最后上床睡觉,大致需要经历十个阶段: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手对腰、嘴对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等。

性接触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先后顺序等会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有些阶段可以一带而过。通常情况下,任何一方如果要想跳跃某个阶段或加速某一进程,将需要较大的勇气和机敏,同时会冒较大失败和陷入尴尬境地的危险。如果性接触的进程太快会给人以轻佻、浅薄的感觉,如果进程太慢会给人以拘谨、呆滞的感觉。

男女的性接触之所以要严密遵守循序渐进的基本程序,是因为性接触是男女利益联系的基本纽带,它深刻和深远地影响着人的其它利益联系,容不得半点失误和马虎,否则会悔恨终身。在没有充分深入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往往是脆弱和不稳定的,不容易实现理想的配合。性接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异性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人只有循序渐进的发展与异性的性接触关系,才能搜寻足够的对方信息,争取足够的思考和判断时间,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灵活而及时地调整彼此的利益联系,使自己不至于陷入难以脱身、受骗上当或未婚先孕的困境,同时避免出现被人拒绝或嘲笑的尴尬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异性之间性接触的时间周期将会逐渐缩短,性接触的发生次数也会越来越多,人们不再象以前那么谨小慎微。这主要是因为:受孕控制越来越容易,婚前性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减轻,从而淡化了双方(特别是女方)对于性接触的警惕性和危机感;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对于开放性社会的危害性越来越小,人们对于婚外恋等行为越来越宽容,伦理道德对于性接触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深层次性接触的隐秘性和安全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交通和通讯的手段日益发达,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方便,从而为性接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条件;人的时间价值越来越高,时间观念越来越加强,促进了性接触程序的简化;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越来越独立于婚姻关系,婚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从而降低了社会对于性接触过程的阻力;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建立和解除与男性的性接触关系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灵活性。

四、恋爱的两条基本原则

恋爱是男女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目的,并且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两条基本原则:

1、自然特性互补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年龄、气质、仪态、皮肤、身高、身材等自然特性上追求一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从而可以相互吸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人的劳动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征来概率地、模糊地表现出来,因此劳动能力的互补性通常表现为人的某些自然的生理特征的差异性。例如,皮肤细腻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低强度、低速度和高细致性工作,皮肤粗糙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高强度、高速度和低细致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适合于从事低强度、高灵活性工作,身材粗壮的人适合于从事高强度、低灵活性工作。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适当差异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的互补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谐性,因此:年长的男子通常爱恋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倾向于选择苗条、纤巧者,身材高大的男子通常喜欢低于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欢高身材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倾向于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男子往往喜欢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肤的男子和女子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对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评价”也很高,性情急躁的人愿意和性情温和的异性相处,等等。不过,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这种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时,男女之间的互补性将会下降,矛盾性将会上升。

2、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力求在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社会特性上保持一致或相近,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联系、亲密和谐,从而确保双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

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意味着:恋爱双方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上讲究“基本接近”,在理想与信仰上讲究“志同道合”,在审美情趣上讲究“气味相投”,在社会地位上讲究“基本匹配”,在家庭背景上讲究“门当户对”,在文化修养上讲究“旗鼓相当”,在道德标准上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习俗上讲究“步调一致”。

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也是由劳动能力的互补性来决定的。由于任何事物的互补性都必须建立在确定的时空区域、环境条件、假设前提、共同基础之上,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也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上,劳动者必须首先认可、适应和能动地运用这些共同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确立各自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于男女的结合必然导致两个社会关系网的联结,如果不遵循“门当户对”法则,双方都不容易顺利地被对方的社会关系网所接纳,就不可能在这个新联结的社会关系网内和谐相处,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等级秩序和组织结构的混乱;男女双方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必须遵守共同的生活习俗、道德标准和观念体系,否则,其社会角色将得不到社会的允许与宽容,其情感与思想将受到社会的排斥,其劳动行为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其劳动成果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

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还是由男女的双向选择来决定的。男女都希望找一个劳动能力较强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双向选择的结果实现了劳动能力的匹配与对等:劳动能力强的男性与劳动能力强的女性相匹配,劳动能力弱的男性与劳动能力弱的女性相匹配。由于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社会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劳动能力的高低,因此恋爱所追求的双方社会特性的基本对等也是劳动能力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五、择偶标准的变量因素

择偶标准就是两性之间进行相互选择时的主观评价标准,它取决于两性价值关系的客观价值标准,择偶标准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社会历史因素。择偶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落后的社会历史时期,男性的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男性强壮的骨骼与发达的肌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人的体力劳动能力,因而成为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和女性爱情的重要内涵;女性的生育能力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女性光滑而细嫩的皮肤、曲线的身材及发达的乳房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妇女的生育能力,因而成为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和男性爱情的重要内涵。到了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的五官特别是眼睛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人的智力、情感和意志水平,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择偶标准,因此面部匀称、皮肤细腻、五官清晰、表情丰富、目光机敏的人越来越受到异性的青睐。在沙漠和食物缺少地区,人的生存能力往往取决于身体所能积累的生物化学能,肥胖是一个难得的生存优势,因而可能成为该地区的审美优势;在山区和平原地区,肥胖不利于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容易成为人的一个审美缺陷;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肥胖往往体现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营养供给,饥饿所产生的生命危害通常要大于肥胖所产生的健康危害,肥胖因而容易成为人的审美优势;在经济发达地区,食物和营养供给不再成为难点,人的寿命不断增长,肥胖所产生的健康危害越来越显著,因而发展成为人的审美缺陷。

2、时代潮流因素。择偶标准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在特殊情况下,一些次要变量可能突变为两性价值关系的主导变量,制约着这一时期的择偶标准。例如,择偶标准在我国5060年代偏重于人的成份与出身,在70年代偏重于人的职业和城市户口,在80年初期代偏重于人的文凭与学历,在80年代后期偏重于人的身材与身高,在90年代偏重于人的金钱与财产。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的功能特性越来越强大化、复杂化和多样化,金钱的作用范围和作用规模不断扩展,并不断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人的情感越来越受到金钱的强烈制约和诱惑,择偶标准必然越来越染上金钱的色彩。

3、性别因素。择偶标准对于不同的性别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性别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特性。由于男性在生产过程中通常扮演主要角色,其价值关系决定和制约着女性的价值关系,因此女性的爱情通常是被动的、依赖的和狭隘的,而男性的爱情通常是主动的、自主的和宽阔的,具体表现为:女性倾心于智力和体力比自己强的男性,而男性则相反,因此太聪颖的女子容易成为爱情的死角;女性大多只期望做一名助手而不是上司,却热衷于掌管家政大权;男人是以世界为家,女人却以家为世界;男人把家仅仅看作是一种驿站,女人则把家看作是一种归宿;女人乐于投入全部情感给男人,则男人却从不如此投入;女人爱恋语言简洁、处事果断、雄心壮志、敢于冒险、沉着稳重、有幽默感、潇洒而慷慨、信守诺言的男人,因为具有这些品质的男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情商与意商,具有较高的创造价值的能力;男人则爱恋软弱、优柔寡断、依赖心强的女人,因为她们容易服从男人的控制,并全心全意地依赖于、服务于男人;男人对其子女的情感要相对淡一些,因为男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子女的依赖性较小,女人对其子女的情感要相对浓一些,而女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子女的依赖性较大;男人的爱情相对多变,这是因为男人的两性价值关系只是其全部价值关系的次要部分,他必须首先发展自己的事业,才能使其两性关系存在和发展下去,女人的爱情则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女人的两性关系是其全部价值关系的核心与基础,她必须慎重选择,一旦选择好,就必须紧紧抓住,并保持长期稳定,否则就容易产生生存危机。

4、年龄因素。择偶标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青少年的择偶标准往往抽象化、模糊化、形式化和理想化,他们往往以“第六感觉”来爱一个人,特别注重对方的气质、相貌和言谈举止,不怎么计较对方的家庭背景、金钱、地位等,注重对方的某些特殊能力如文学创作能力、文艺与体育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是因为两性关系的实际价值只有到结婚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青少年的爱情所追求的两性价值只有到未来才可能实现,而且能否真正实现还取决于今后若干变量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择偶标准越来越现实化、具体化、庸俗化和实惠化,他们特别注重对方的实际生活能力如赚钱能力、家务劳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注重对方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健康状态、家庭背景、文凭与学历等。

5、社会地位因素。择偶标准随着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其社会关系通常越广泛、越复杂、越深刻,那么他对两性价值关系的要求也越全面、越复杂、越深刻,他的择偶标准通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模糊性、形式性和理想性。相反,人的社会地位越低,其择偶标准通常具有较高的具体性、确定性、现实性和“庸俗性”。

个人简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专业:动力机械,硕士研究生专业:火箭发动机,从军20年,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邮箱:choudh@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