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出家的洛阳净土寺在伊川

翟智高 原创 | 2006-10-21 13:33 | 收藏 | 投票

  

 

             文、图 翟智高

     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重走玄奘路,意在通过挖掘宣传玄奘西行取经故事,讴歌玄奘不畏险阻、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立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列为2006年中印友好年的重点项目。
     须知正是玄奘大师在洛阳净土寺“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净土襌寺记》碑文---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石碑碑文记载:“剏(创)自(北魏)天賜延和間 歷乎宋沿乎金元”(注: 天賜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404--409年。延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32--435年 )。

 玄奘不但是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执著求真的伟大学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世界知道玄奘,多半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7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正因为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经典。不但在印度,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也为人们所熟悉、崇敬。著名作家周国平说:“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独行19年,历时五万里,这概括的是玄奘对信仰的坚持,而“玄奘之路”便成了“为坚持喝彩”的最好的注释。央视“玄奘之路”在经历了2005年“帕米尔高原玄奘东归古道立碑”、“罗布泊考察”、“伊吾古道体验之旅”等一系列活动后,已发展成为全民关注、热情参与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玄奘之路”已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掀起“沿玄奘足迹,追寻中国精神”的热潮,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重走玄奘路”,以纪念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伟大人物。

    央视“玄奘之路”活动已纳入外交部“2006中印友好年”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体系,成为国家级文化项目。活动旨在还原历史真实玄奘,弘扬玄奘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倡导和谐世界观。其核心活动“亚洲精英重走玄奘路”,40位经过筛选的选手将自驾车开始为期40天的出征,沿玄奘当年取经路线,抵达印度后,出席11月20日玄奘纪念堂揭幕盛典。同时据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此次玄奘之路还推出了网络论坛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之旅、通过网络征集西游网友以及“重走玄奘路,寻找中国精神宝藏”等多种全民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受益,感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精神支柱。

      央视为什么要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活动?为何要把洛阳当作此行的第一站?“玄奘之路”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主持人曲向东,接受全国广电系统唯一一家都市报——东方今报的记者访问。

    首行洛阳是因为它是玄奘人生之路第一站

    “其实,落在洛阳身上的历史的尘土远比西安厚得多,关键在于挖掘与整理。”提起把洛阳当作“玄奘之路”的第一站,35岁的曲向东道出他的看法。

    “玄奘是在洛阳形成他自己的观念、思想的,这里是他人生之路的第一站。”曲向东补充道。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的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是他一生取经求法的发轫阶段。这样看来,如今重走玄奘之路的队员先来大师的故里感悟,是一种完美的选择。

    由洛阳讲起,曲向东谈到了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甚至中原的考古。“中原有很多东西令人好奇、着迷,那些文化很神秘,就应该炒作这些东西,我有种‘发现中原’的感觉。”曲向东话锋一转,“但炒作得以人为主,像这次的活动,其实也是以玄奘这个人物为主线。”

  玄奘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有唐太宗所写碑文为证,


          请看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  

   

唐太宗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2583344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玄奘(600664),本名祎,俗姓陈,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至其祖父,因食邑在洛阳一带,遂移居洛州缑氏县陈堡谷(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为缑氏人。
 
玄奘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世官宦。据说,他的远祖就是曾做过太丘(县治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的东汉名士陈溶(字仲弓)。按记载,玄奘的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郡治今河北临清县东)太守。曾祖山(一作钦),任北魏上党(郡治今山西长子县一带)太守,封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康,为北齐的
国子博士,还担任过国子监的学政官司业,后又升任礼部侍郎。父亲惠,据称早通经术,品格高雅,且仪表堂堂,八尺的身高,又美眉明目,时常褒衣博带,一派儒士的风度,时人比作东汉名儒郭林宗(名泰,人称有道)。郡县推举为孝廉,拜陈留县令,后又改任江陵(今属湖北)。但他性情恬简,不好名利世荣,加之隋政腐败,时运衰退,遂毅然辞官归里,潜心儒典,为时人称道。母亲宋氏,广平(治今河北鸡泽县东)人,为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自己年最小。他的兄长陈素早先出家,取法名长捷,据说风神朗俊,体壮魁杰,容貌堂堂,长得像他父亲,又兼通儒典,尤善老庄。论其佛学,亦为一代高僧。
 
玄奘生来气质高贵,性情温和,意志坚贞,自小灵敏机智,聪慧颖悟,超群不凡。八岁之年,其父在几旁给他口授《孝经》。

 

 

 

 

 

 

 

净土禅寺记,--碑文尾 :臣若子君父之所遣非惟不能---,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伊阳县于知县赵、主薄徐、典是靳---布政司--差--赵礼--伊阳县僧会司、嵩县僧会司--本县耆老.汝州风穴寺,洛阳龍泉寺嵩县龍泉寺住持等签名。

 

 

 

 

   清代《唐两京城坊考》,其所写大部分已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是根据多种材料审择,经过处理过再采用的。在这些资料中,很多是出自当时的小说笔记,作者根据传闻写成,并不完全确凿,有一部分重要资料是唐五代人所著的笔记小说及后代学者所著有关隋唐五代的考订著作,很多是采用多部唐小说间接材料,但原材料今天并不都能看到。同时也没有其它有力资料说净土寺在洛阳城毓材坊内。
    事实上伊川县净土寺出土的明嘉靖十一年{净土禅寺记}石碑,明确记载此寺创建于北魏天賜(404)年,否定了清代《唐两京城坊考》的错误说法,也否定了洛阳市某些部门所说“伊川净土寺是现代建筑,不在文物法调整保护范围内。”的结论。其实到现场实地看看,伊川县净土寺确实是多次重修的古代寺院,其建筑实物和碑刻等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据伊川县净土寺当地老人讲,还有大量碑刻被拉到伊河滩沉入大堤下“治水”了。 

 

 

   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说净土寺在隋唐洛阳城毓材坊内,此话出于何处?疑点很大。其文中所写的“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原在洛阳东城毓财坊” “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 “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徐松所说净土寺在老城东大街一带,仅是清代才出现的说法。

   查北魏{洛阳伽篮记}和《魏书》和《隋书》及隋代史料,没有任何关于洛阳城区内建有净土寺的记录。

唐代,全国大兴佛寺,但各种史籍文献找不见上述清人徐松写在《唐两京城坊考》中那一段关于“净土寺,原在洛阳东城毓财坊,贞观三年复徙此坊”的记录。

   宋《资治通鉴》亦不见清人徐松那段记录。

  《河南佛教胜迹》,《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也没有关于洛阳老城区内建有净土寺的记录。

《佛教年表》记载

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
  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
  武则天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
  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

 清代《唐两京城坊考》,其所写大部分已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是根据多种材料审择,经过处理过再采用的。在这些资料中,很多是出自当时的小说笔记,作者根据传闻写成,并不完全确凿,有一部分重要资料是唐五代人所著的笔记小说及后代学者所著有关隋唐五代的考订著作,很多是采用多部唐小说间接材料,但原材料今天并不都能看到。同时也没有其它可信的史料说净土寺在洛阳城毓材坊内。显然清代徐松写的《唐两京城坊考》其明显的讹误就是将洛阳的大云寺与伊川的净土寺混为一谈了。

 以小说来证史并不新鲜,但当一个“观点”只是孤例,而没有其他更多当时的权威史料文献或出土文物相佐证时,其可信度就要多打问号。清人徐松写《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史料,但其中已经发现很多错讹之处。

   今天研究玄奘出家的东都净土寺,看来还需请“如来”辨明“真正的净土寺”,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要做扎实的研究,要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玄奘法师出家的洛阳净土寺在伊川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