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最后的眺望

迟竹强 原创 | 2006-12-28 16:22 | 收藏 | 投票
 50年前 老车站让烟台延伸

  火车站真的是要拆了,然而50年多前的那次动工,在烟台历史上更具划时代的意义。

  1956年7月1日,这条在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按地方铁路标准修建的铁路全线竣工。虽然这比最早想在烟台修铁路的英国人福开森的设想晚了88年,比青岛胶济线上运行的蒸汽机车晚了52年。

  全长183.8公里的蓝烟铁路自蓝村引出,斜穿山东半岛,西通济南、北接大连、南连青岛,经莱西、莱阳等17个车站,至烟台终止。从此,烟台打开了对外的窗口,连通了外面的世界。

  今年72岁的王焕理希望能坐上老站发出的最后一班火车。因为50年前他就是第一批烟台客车上的旅客。“很有纪念意义啊。”王老说。那是1956年,在唐山当兵的王焕理回家探亲。在蓝村,他恰好踏上了第一班从蓝村发往烟台的客车。“4块多一张票。”王焕理记忆犹新:“那趟火车跑得那个慢啊,站站都停,到烟台用了9个多小时。最老车站那时候在芝罘屯路上,三间小平房,前门卖票,后门上车,候车室就20个平方米。”

  50年后 不变的是一种传统

  烟台火车站能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它的老旧了。“50年了,老面孔基本没有变!”于长敬从铁路退休后,时不时的还会经常去车站转转。车站的人都认得他。67岁的他先后干过客运主任、站长和车务段书记。

  车站里的一切,于长敬太熟悉了。发黄的墙壁,深绿色的墙裙,处处显现着50年历史的痕迹。于老随手在墙裙上沿抹了一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50年的老传统没丢啊。”

  右手第一个门是客运主任室。第二个门是书记袁爱芹的办公室。桌上的3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窗外车站广场的混乱繁忙在附和着。袁爱芹透着职业女性的干练,从容协调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新客运站规划形成期间的草图我见过,有气势,光一个变配电室就比现在的售票厅还大。几十年了,改变站舍硬件这非我们能力所及,但硬件不足软件补!现在的管理工作,服务理念完全能适应新站需要。”

  2006 过去与未来对接

  21日凌晨。

  “4点30分,同意客车4903预告。”值班员崔成通过黑色的铁路专线电话传达了“命令”,“客车4903客3道停车,准备进路!”发布完后,他拿起另一部电话,通知了客运站广播室正在当班的余学萍。

  5点05分,济南到烟台的4903次列车,清晨第一时间正点到达。

  “烟台站到了,欢迎您,来自祖国各地的旅客!”圆润柔美的播音,让人觉得亲切。这声音在这里已经流过了22年,余学萍也从青年走向了中年,像她的爷爷、父亲一样,把青春都留在了铁轨和站台上。

  和36岁的张新红握手,会觉得那手特别有劲,“这手握了10年剪票剪子呢,当班时24小时里要接发10对列车,面对6000人次上下车,早练出来了。”

  中午,售票员高玉芝一溜小跑到候车厅里的食堂拿带来的午饭,然后10分钟解决“战斗”。高玉芝的售票台上摆着售票电脑、计算器、算盘,却唯独没有喝水的杯子。

  候车厅门口,已经46岁的朱秀美在得知老站将拆建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新站建成那天我恐怕就要退休了。”她觉得遗憾,但她那个在珠玑铁路货运站干公安的女儿却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了。想到这儿,她又欣慰了许多。

  早晨8点37分,王建接进他当班的最后一趟佳木斯的列车。从候车室到列车10号软席车厢王车长的办公室,步行一个来回近1公里,一个班次下来,要走近20公里。新站建成后,将有地下站口,那样不仅乘客少走许多路,他们也将减少很多工作强度。

  12月20日中午,车站运转车间。

  47岁的扳道工崔成友艰难地穿行在铁轨间,不时地用红黄旗向调车发出旗语,然后分开合并一个又一个道岔。老崔知道,这个工作他最多再干3个月了:新站建成后,扳道将电气自动化,他和11个工友的这个岗位将在烟台火车站消失。比老崔小11岁的扳道工徐学禄脸上看不到一点忧郁的神情:要不是建设新站,哪有机会选择新岗位?

  车站信号楼就像机场的塔台,能将整个烟台站站场尽收眼底。36岁的值班员张涛熟练地操作着计算机系统,为进路列车做准备。而这正是他父亲40年中一直手工操作的岗位。谈起未来,张涛的憧憬都写在脸上:“随着新站建设,列车发送管理系统、客票发售管理系统、行包到达管理系统都将会改变我们的工作现状,大大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以后会有更多的岗位、工种发生变迁。”

  2008 我们与新站相约

  “1993年,我到扬州开会,坐火车到了莱阳,前面一辆油罐车出轨。由于当时是单轨,我们乘坐的列车最后竟从莱阳又倒回烟台,全部退票,又改乘汽车。到了扬州,会议早已经开完了。”这件事在王焕理老人心里落下了很深的烙印。

  又过了8年,蓝烟铁路复线开通。

  50年间,烟台站从始建之初的1对列车到10对列车;

  1991年烟台站老候车室改建扩建;

  1994年电气化设备取代人工扳道;

  1995年烟台站调车机由蒸汽机车改为内燃机车;

  2000年开始历经5次提速……

  从有记载的1973年起,烟台火车站共发送旅客4614.9万人次,等于把烟台市区人口来来回回搬了27次。

  它仿佛迟暮的老人,心力交瘁,步履蹒跚。

  进入90年代后,相比高速发展公路交通,烟台站明显滞后了。

  今天,随着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相继运营和立项,烟台站不再是蓝烟线的终端,它将汇入全国的铁路网,成为连接华东、东北的重要的交通枢纽。

  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的烟台站,从一段历史的终点重新站到了另一段历史的新起点。

  新站规划原则是50年不落后。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一道标志性的风景呼之欲出。

  建设路车务段老干部活动室里,72岁的龙玉平、68岁的于庆泉和67岁的纪长久几位老铁路人,更难割舍对往昔的回忆“过几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留个影。”他们老哥仨平均工龄43年。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说这话的是正在售票厅值勤的烟台站派出所副所长,他是地地道道的“老烟台”,名叫———辛希望。

  当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我们目送老烟台站的离去,然后在盼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盼望。

  我们和新烟台站一同相约2008年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