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业,如深潭涉水

黄海懿 原创 | 2006-04-12 03:08 | 收藏 | 投票

黄海懿

在中国创业,失败的概率很大,原因多归结为三方面:项目、资金、人。

首先是项目。

国内常提: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远远不够,转化率不足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尽管国内一再强调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但在实践中,这一运作确有难度。国内众多的项目之中,多有科技含量不高的应用类项目,多有技术难度大、攻克多年至事成之日已技术老化的项目,多有论证不够严谨、难以真正实施的项目,多有市场风险难以判断前景不明的项目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和宏观经济软着陆阶段,许多夕阳行业处于弱市乃至衰退阶段,许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风险积聚不宜投资,许多企业效益下降自身难保,大部分用户经济实力有限、购买力低。至于一些为数不多的资金充足的企业,在金融市场快速致富的诱惑下,加大了资本运作的比重,减少了实业投资的比例此外,国内全社会信用度低,企业在合作、在投资、在介入新领域等重大事项上都慎之又慎。于是有人感慨:国内的实业投资如深潭碧水,看似平静诱人,一旦涉足,无三年五载,难于抽身。因此,选择项目创业时,就更有必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充分论证、全面规划,尤其在盈利预测上,需要翔实、准确的数据论证以支持盈利预测,而不是做数字三级跳游戏。

其次是资金。

创业之初,资金从何而来?有人动用积蓄,有人从亲戚朋友处筹集正是这笔资金的规模决定着初创企业今后的运作方式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如果筹集的初始资金规模较小,founder们需要首先规划项目最初运作的期限,即: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将产品/工程完成到某种程度或募集到一定数量的后期运作资金。当这一前提具备时,可考虑继续创业,否则,考虑终止。其中,所规划的项目的运作期限,最好限定在半年、或者10个月内。美国风险投资有一个经验数值:初创小企业在最初的8—10个月中,如果不能在市场中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则大多数在今后的运作中也不能成功。同美国相比,国内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和无序,小企业的市场生存环境更为不利,初始资金具备一定规模时,所规划的项目初期运作的期限可适当延长,拉长至以年为单位来计算。这时,项目的运作更多需要考虑机会成本。由于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给予了项目充分的运作空间和时间,founder们有必要将项目的运作与个人发展的整体规划一并考虑。在接触项目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某项目的founder在一个项目上投入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精力,但由于项目运作时间过长,技术过时了或者市场已经萎缩,这确实很令人遗憾。正象人们常说的:不要炒房子炒成了房东,炒股票套成了股东…”,人的职业生命有限,在一个项目上投入全部的精力,机会成本的付出是巨大的。因此,有必要在开始运作项目之前,即对项目运作的长限、短限给予充分的考虑。此外,在资金的使用上,founder们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如:是否需要租赁房屋和购买设备,以薪酬还是以股权吸引技术人员不同方式之间各有利弊。

总之,资金是出海的船,一只经得起风浪的船才能使初创者有更多的机会划到彼岸。

第三是人。

海外风险投资常说:风险投资第一看重的是人,其次是项目,宁要一级团队运作的二级项目,不要二级团队运作的一级项目。以人为本,听起来不仅合情,而且令人感动。然而,在国内的实践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人,固然重要,但在国内,同项目资金相比,或许还是该排在后面。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稀缺的资源才会被最优定价。在中国,稀缺的是资金,充沛的是人才。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充斥着大批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人力的充足供应,导致了人力成本的低定价。一个稍有竞争力的价格,一个稍许光明的前途,在国内,足以吸引到一个能干的将才。

中国的人才有着独特的性格:讲求单干、全面发展而较少团队合作。这不仅是在渊源久远的历史中形成的,也是在现今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铸就的。

首先,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分数为标准,以成败论英雄,强调个人能力而不论团队精神,激烈的升学淘汰个人分数制度下,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成材者,团队精神自然较为欠缺。

其次,中国市场上假货泛滥,商品设计不够友好,服务不够到家,国内人被培养成即能安装空调,又能修自行车,既懂攒电脑,又懂室内装潢的全才。为了生存,国内人还要掌握多种技能,不断及时补充新知识,既要知道河南绿米事件,又要知道打了避孕药的黄瓜长得直,既要知道大个草莓含激素,又要知道没盖戳的猪肉不能吃,既要知道马路上不能捡显而易见的钱包,又要知道常变的道路上走车怎样不被罚款总之,稍有知识漏洞,就容易让不良分子钻了空子或让检查人员捉个正着。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中国人全面发展、独挡一面,同时忽视分工和团队精神,并自然地对人和事产生戒备和不信任,这些,都会对创业合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国内生存环境较为不利,就业竞争激烈,众多人才尚处于为温饱而谋生计的状况,很少为了兴趣而工作,不是公司炒个人,就是个人炒公司,高薪之下人才流动频繁,危机之中跳槽之心常备,同盟是暂时的,分立是必然的,今日的铁哥们可能是明日的对手。多变的、缺乏信用的环境中,创业更显得尤为艰难,这也是founder们心理上要有所准备的。

最后一点,国内就业市场将逐渐为众多的新生的独生子女类年轻生力军所充实,上述趋势不仅不会被削弱,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强。

在中国,找到很好的合作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重困难之下,创业开始了,对于创业,如果说海外的金玉良言是“Just do it”,那么国内的谆谆教诲当为适时止损

此外,最值得重视的是同风险投资保持联系。

国内的风险投资往往对有政策背景、有资金实力的项目感兴趣,愿意几家共同投资以减少风险。同时,由于大多国内风险投资于2000年上半年刚刚成立,经验少,做事比较犹豫,即使项目经过内部专家组论证,也常采取保持密切联系但迟迟不肯投资的方法,令founder们头疼不已。此外,20004NASDAQ跳水之后,国内风险投资在对创业项目的投资上更为谨慎,收紧了袋口,甚至将精力投回了房地产开发及证券投资等非创业领域之上。

海外的风险投资在运作上相对规范,并以美国风险投资的动向为风向标。20004月之后,美国风险投资大幅减少了在华投资,新加坡风险投资看到形势不好,索性停止了对华投资,欧洲风险投资也偃旗息鼓了。2000年年底,NASDAQ跌势见缓,美国风险投资在华投资有所回升,许多国家的VC才又重新开始活动。

说到美国风险投资,首先要提到IDGIDG是美国一家以市场调查为主的公司,其对华风险投资活动比较踊跃,在天极网、伊氏女性网、世纪互联中均有其投资。还有就是美国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高盛考虑初创阶段的风险投资项目,而摩根史丹利要求项目已运作得较为成熟,愿意给予上市方面的专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些欧洲风险投资,重点投资领域为亚太地区,创业者也可一试。美国风险投资目前在美国的投资依然活跃,正象他们常说的风险投资不投100公里以外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美国背景,或有机会可直接到美国接触风险投资。

在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上,NASDAQ的跌落对美国VC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还是硅谷的风险投资家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些人士认为,1998—2000年的风险投资浪潮是又一次的羊群效应,与以往的南海风波没有本质的区别。美国风险投资目前对于项目的衡量标准达成了一致:盈利。这一喧嚣于华尔街和硅谷上空的名词现已传遍了世界,为各国风险投资所接受,令全球的创业者倍感头疼。

盈利之外,欧美的风险投资大多数还要求项目本身技术完整,产品成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考虑鼎力相助,给予资金扶持。

 

总之,创业之路崎岖而艰难,路途漫漫,前途渺茫,创业者三思而后行。

 

个人简介
投行工作多年,喜欢做项目,喜欢宏观经济,喜欢听有趣的人说话,喜欢音乐和文学。财经专栏作家,或者说是文学青年 :) 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散户大厅》
每日关注 更多
黄海懿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