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属于“超国学大师”的一类

傅子恒 原创 | 2006-09-08 16:54 | 收藏 | 投票

在网上又看到关于鲁迅的讨论。因鲁迅在我心目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荫蔽自已思想的一棵大树,有一些感概,得说几句。
 
看了昨日挂在新浪博客首页的谭飞先生的博文《国学大师的高门槛:鲁迅季羡林都不算》,谭文引用前鲁迅研究院院长何镇邦先生的观点,“国学不光包括四书五经,还包括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文献学等。言‘大师’,起码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我看来,近代也就陈寅恪、王国维等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按照这一标准对国学大师的定义,说陈寅格、王国维是国学大师,鲁迅与季羡林都算不上,我表示同意。但我要说的是,鲁迅不是“国学大师”,他属于“超国学”一类的大师。说鲁迅不是国家大师并不有损于他的伟大,喜欢鲁迅的读者们大可不必因鲁迅不能恭列国学大师之中而不平吧。
 
首先“国学”只是中国近代历史兴起的一个概念,我对此一问题没有研究,印象中是明程朱理学兴起以前,似乎没有这个概念;明代以后,尤其是清朝末期“西学”兴起之后,才有了与“西学”相对应的“国学”一说。胡适之后国学式微,那是时代变迁之故,相对于新时代的新的更急迫的需要而言,国学“大师级”人物的匮乏其实也是无可不可的。而从鲁迅发端与承继的五四“反国学”潮流(其实是反对国学中的糟粕)入手进行总结,中国文化是有许多需要进行反思之处的。所以对国学大师的崇敬,更多地应该让位于对“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崇敬吧。这是其一。
 
其次,历史本身是活的。文化与历史原创的重要性,远胜于对它的把玩与品评,其创造者自然应该受到更多的崇敬。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资料,其价值当然远在其后的无数勘校与考据研究之上;同样的,“红学”与“莎学”研究得再好,研究者再伟大,也不会“伟大”到曹翁与莎翁之上吧。鲁迅属于文化创造的一类,仅就对他的研究而言,现在有多少人在吃鲁迅饭?鲁迅以他自已的文学与文化创造造就了一段文化的历史,这现象本身已经凸现了他的伟大与历史重要性。
 
其三,作为文学家与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人心理状态的了解与把握及其独特的表达,是否是“后无来者”尚不得而知,但至少是“前无古人”。有人以自已限定的标准评价鲁迅没有单个的超长篇的文学著作而否定他的文学家地位、以没有提出自已具体的主张与学说而否定他的思想家地位,其实,单就鲁迅对中国人心理状况的了解把握及其冷峻、准确、鲜明、深刻的揭示与表达,本身就已经足以成就他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地位了。老子的《道德经》仅有5000字,孔子的《论语》是后人(即使是他的弟子)所录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原创”,这些均没有影响这两部作品成为文学与思想史上的经典地位。鲁迅的影响将长期泽被后世,虽然“伟大”一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解读,但长期而看,鲁迅的伟大因其将继续带给世人的巨大影响,是不能够否定的。(鲁迅对这一点其实也是有自信的,他虽然声称自已如野草一样等待地下的火烧以求“速朽”,但他同时也自负地说过,“伟大”也得有人懂。)
 
最后说一说鲁迅的文学表达方面的成就,关于这一点,其实引用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的话即可以高度概括,他说读鲁迅的文章就象是吃臭豆腐,一旦上瘾,那甘畅林漓的痛快,过瘾得能让人嗷嗷乱叫。鲁迅文章从阅读方面来说其实是并无太多深奥之处的,只有缺乏耐心的人们说它难懂;可笑的是有人说他的文章不通,其实鲁迅文章深读之后充满着音律之美,在多数的情况下,每一个用字都有着它的高妙之处,人们认为鲁迅高山仰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无人可匹的天才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人曾将莫扎特音乐从数学角度进行研究之后认为,莫扎特音乐旋律因与精妙的数学相通而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我敢说,读鲁迅文章所带来的对思考与智慧的启迪与促进,一定有着目前尚没有人进行研究得知的某种内在逻辑联系。
 
不知以上的几个观点,能否论证我标题的结论?我想关于鲁迅的争论还将会继续下去,但其实仅凭鲁迅对文化“原创性”贡献这一点,就应该是高过许多的所谓“国学大师”的吧。
 
重要的是,鲁迅的文章有那么多的人们深深地眷爱着,伟大与否原不必太多争论,仅这一点也就够了。当然享受他,就应当尊重与感念他。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