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在路上

赵峰 原创 | 2007-10-13 22:43 | 收藏 | 投票
  

杨小凯在路上

 

很多年前,乘车从岳阳前往华容。过洞庭湖不久,发现路边有一排排戒备森严的建筑。那是岳阳市建新监狱。第一次见到监狱,有些好奇。将目光投向那高墙、岗亭和铁丝网之后,试图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每一座建筑都埋藏着自己的秘密。有的秘密在时间的流逝中腐烂并湮没了,而有的秘密却会穿过时间的缝隙迎接阳光,甚至会幻化为传奇。以后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不自觉地向高墙后面张望,我似乎想从那一个个佝偻的身躯和紧张的面孔中发现一个传奇。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吸引我的那个传奇,是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

杨小凯被认为是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化斯密的分工理论,二是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的贡献不仅是原创性的,而且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革命性质。古典的斯密学说主要是价值理论和分工理论。新古典以来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形式化相对简单的斯密的价值学说,而杨小凯所做的形式化斯密分工学说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更有理论价值。因此,如果杨小凯的工作是成功的,其意义会超出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全部成就。另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边际分析,杨小凯试图对此提出挑战,建立经济学新的方法论基础——超边际分析。如果杨小凯的这一努力是成功的,其意义将是掀起边际革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方法论革命。据说,一个经济学家只要作出上述两个贡献当中的一部分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而杨小凯则是在两个方面同时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杨小凯的贡献得到了部分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高度赞赏,如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秘书长首席经济顾问萨克斯就说:“杨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和严谨的经济理论学家之一,也是经济学家中最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之一。就经济发展的现代理论,尤其是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而言,他是一个主要贡献者。”

杨小凯的经济学历程是从建新监狱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杨小凯还是一个高中生。在一次因参加派系斗争被捕后,杨小凯开始了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思考,写作了《中国向何处去?》,主张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体。这篇文章以手抄形式传播开来,引起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康生的注意。杨小凯被宣布为反革命。流亡中,杨小凯在武汉被捕。1969年,不到20岁的他被判处10年徒刑。

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十年牢狱是一个漫长得会使人窒息的噩梦。前往监狱的路上,他无意将一粒石子踢进洞庭湖中,看着波纹泛起又慢慢消失。莫非人生从此就要这样悄无声息地消逝?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和随波逐流都不是杨小凯的性格。他暗自决定用知识来武装和丰富自己的人生。当时的监狱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和杨小凯同时服刑的有20多位教授和工程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杨小凯开始偷偷自学英语、数学和经济学。

杨小凯的经济学学习从《资本论》开始。从一个牢友那里借来《资本论》并阅读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经济学对于解释人类行为及改善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意义,他立志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在进一步的《资本论》学习中,他希望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使用价值在价值论中的重要性;二是把分工理论融入价值理论;三是把价值理论数学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他出狱后系统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刻苦自学,杨小凯在监狱中独自推导出戈森第二定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等。杨小凯在没有在没有任何经济学训练的情况下独立作出以上研究,显示出他的经济学天赋。

19784,杨小凯出狱。开始走上系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道路。但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出狱之初,找不到工作,杨小凯就在湖南大学旁听。1979年,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学助理研究员,由于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第二年,杨小凯继续报考,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帮助下,终于考上。由于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学习和训练,进入社科院之初,杨小凯的基础比较差。但杨小凯刻苦和努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加上卓越的天赋,他很快就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据经济学家徐滇庆介绍,一开始杨小凯和他讨论经济控制论的有关问题时,他的问题几乎都是入门知识,可是几周以后他的问题就把徐滇庆难住了。最后,当杨小凯将有关控制论的书稿很谦虚地拿给徐滇庆看时,其中有些部分徐滇庆已经看不懂了。

1982年,杨小凯结束了在社科院的学习。由于历史问题,很难找到学术工作。后来,还是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慧眼识珠,将他聘请到武汉大学经济系,讲授数理经济学。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对于杨小凯这样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大学学习,而且背负政治犯包袱的人,能找到一份学术工作已经不易,其生活处境的艰难和学术道路的艰辛可以想象。据徐滇庆介绍,杨小凯的宿舍被校方安排在水房隔壁的小屋里,又脏又湿。双人床是用木板拼凑的,惟一的家当就是两个粉色皮箱——那是结婚时别人送的。但杨小凯对这一切却不以为意,毕竟,和监狱相比,这样的条件已经是天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杨小凯还是将他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短短时间内,写作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第一部教材《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1983年,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访问武汉大学。杨小凯的学术才华得到邹至庄的欣赏,邀请他前往普林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一个背负政治犯包袱的人,出国是一件困难得几乎无法想象的事。邹至庄教授给当时的总书记赵紫阳写信并取得支持后,杨小凯才终于成行。

1983年,杨小凯怀揣着30美元,踏上了美国求学的道路。

美国的求学之路依然充满艰辛。对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都比较薄弱的杨小凯来说,获得博士学位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他只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中去,除了睡觉,他经常全天都呆在学校的工作室里。不仅学习艰苦,经济压力也时常困扰着他。杨小凯的妻子怀孕时,他们连做检查的费用也没有,只能走后门,靠在医院工作的老乡提供免费检查。孩子出生时,所花费的5000美元费用中,保险公司支付了2500美元,他们只能出500美元,剩下的部分因为收入太低被减免了。

1988年,杨小凯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前,他在专业化和分工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已写作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但是,也许由于杨小凯的贡献过于超前,尚未得到学术界认可。杨小凯在美国找工作面临困难。后来,在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帮助下,杨小凯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谋得一个为期一年的教职。随后,杨小凯此前在美国投寄的论文相继发表,他的理论贡献逐步得到承认,于是短期教职变成永久教职。1992年,杨小凯晋升为教授。从博士毕业到教授,一般人需要20年时间,而杨小凯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再后来,杨小凯还当选为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

为杨小凯获得卓越声誉的最早作品是其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这篇论文被认为是第一篇用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解释经济增长的文献,是真正为经济增长奠定微观基础的文献。1993年,杨小凯和黄有光合作出版了《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框架》,这部著作初步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专业化经济、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结构被引入了经济学的核心部位。这本专著出版以后,受到了众多顶尖经济学家的好评。原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舍温.罗森教授称此书为“第一流的著作”。著名经济学家布莱克教授称此书为“才华横溢之作”。1998年,杨小凯又出版了系统介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

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杨小凯依然奔波在学术研究和真理探索的路上。他的身影活跃在从澳洲到香港、大陆、台湾、美国众多大学的讲坛和研讨会上,除了教学、写作,他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宣扬他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当然,除此之外,他还要同经济压力作斗争。张五常教授曾经两次邀请杨小凯到香港讲学,酬劳还比较丰厚,但最后都由于投资失误而被证券市场吞噬。当然,这样的打击对于杨小凯算不了什么。

也许是10年牢狱和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2001年,杨小凯被检查出肺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杨小凯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这一次,使他对科学也丧失了信心。杨小凯珍惜生命,不仅仅因为生命对其本人和家庭的意义,更因为对他的经济学的意义。他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的专业化和分工理论的形式化工作还有待于完善,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要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期待着出现奇迹,2002年,杨小凯皈依了基督教。

在同病魔抗争的同时,杨小凯依然艰苦地奔波在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播的道路上。他仍然在关心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关心他的理论的传播,关心他的学生的成长。在杨小凯去世前不久的日子,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还是坚持将他的研究生的论文修改完毕。

在与病魔争夺时间的路上,也许,上帝曾经给予他力量。杨小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梦:在沙滩上,杨小凯和上帝走在一起,所以沙滩上留下两行脚印。可是,在他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却看到沙滩上只有一行脚印。他疑惑地问上帝:你说只要我决心跟随,你就永远和我在一起。为什么在我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却抛弃了我。上帝说:我并没有抛弃你。在你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看到沙滩上只有一行脚印,那是因为你在我的怀里。

20047756岁的杨小凯离开了人间。

杨小凯的一生都跋涉在探索真理的路上。离开了人世,他也许还在上帝的指引下继续探索。

附:2007年10月13日早路过建新监狱,匆忙间留下这张照片。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