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日记:卖菜老人(1则)

陈嘉珉 原创 | 2007-10-25 00:51 | 收藏 | 投票

19951228

下午乘坐一辆破旧大客车,再次离开这个山坳中的家乡县城——册亨县者楼镇。客车经过城边的布依寨时,忽然想起县城菜市上一个卖菜的老人来。客车在崎岖山路上爬行很长时间,颠簸得令人难受,但老人的身影却一直萦绕心际,挥之不去。

6月下旬我从北京回家后,便把每天上午上街买菜的差事从母亲手里接了过来。县城菜市是一条东西向的一百多米长的狭窄街道,东边面向县城中心大街和闹市,因此大家买菜都从东路口进来,然后在菜市街上边走、边看、边买,走到哪里能全部买到所需的蔬菜,便就掉头回去。因此菜市街的东段很热闹,往西走便是越走越冷清了。

离别县城几年后,第一天上街买菜,我有点好奇,便从菜市的东头到西头走了一遍。走到最西头最冷清的地方,就看到了这位卖菜老人。她穿着一身半新的蓝色土布衣服,头上包一块很旧但很干净的白色土布帕子,脚上穿的是解放鞋,鞋子一点破旧的痕迹都没有。后来经常见她穿这一套衣服,头上有时包帕子,有时戴帽子,解放鞋一直都穿着,上面沾满了灰尘和泥土,从夏天、秋天到邻近冬天,都不见她穿袜子。大概是她早上来得迟,占不到好位置的缘故,差不多每次买菜,我都看见她两只装菜的竹篓总是摆在菜市街最西边的路口上。她挑的两个竹篓里,菜很少,但有好几种,如白菜、窝荠菜、葱、蒜等,杂七杂八的,但摆放得很整齐,而且她的菜不洒水,也不带很长的根。

老人的菜卖得很便宜,因此我每次买菜,都是径直来到她的菜摊前,她卖什么我就买什么,从不讲价。有一次家里请客,夫人说要多买点蔬菜,于是我就把老人两个竹篓里的菜全都买了,才六块多钱。一天有个中年妇女和她买菜,问她白菜多少钱一斤,老人说“要两角钱一斤”,那位中年妇女还价说“一角五分得不得”,老人立即说“那就拿去嘛”。她不像别的卖菜农民那样讨价还价。老人非常和善,在她身上,我总看到母亲的影子,母亲在老家也卖过几十年的农产品,很少有人和她讨价还价,她也极少和别人讨价还价。

我问老人为什么每次都挑这样少的菜来卖。她说一是挑不动很多,下坡的泥巴路不好走,容易摔跤,另外经过进城的浮桥时眼睛有点花,害怕掉下河去。二是如果几天就把地里的蔬菜卖完了,以后就没什么卖的了。

“卖完就没卖的了”——我琢磨这是什么道理啊?天下哪有这样的“生意经”呢?这不符合市场规则呀!卖东西的人再傻也希望多卖多得钱,怎么会怕卖完以后就没什么可卖的呢!我刚从最高学府进修经济学回来,开始听这话很纳闷,但后来还是想清楚了。原来老人是把地里的蔬菜看作跟银行里的存款一样,花得越多,存款就会自然减少,若是几天花光,那以后就没钱花了。今天把蔬菜都卖完了,把钱都花光了,明天便自然没有菜卖了,也就没有钱花了。经济学原理讲的市场规则,看来只对拥有资本的人有效,拥有资本的人越卖越有钱,越有钱卖得越多,是良性循环;而没有资本的人,则是越没有钱越少卖,越少卖越没有钱,是一个恶性循环。难怪小时候,有一年冬天,母亲叫我去房子背后地坎边的黄果树上摘一提篮黄果回来,她说要提去乡场上卖。地里一共有两棵黄果树,我把其中一棵树上的黄果全摘了,三提篮都装不完,我好高兴啊,于是赶快跑回家告诉母亲,想让她也感受这丰收的喜悦。可母亲先是吃了一大惊,接着就生气得不得了,把我埋怨了半天,然后把多出一蓝的黄果用麻布口袋装好存起来,说要等到下个赶场天和再下个赶场天才拿去卖。但母亲没有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好像我那时有八九岁吧,现在我才似乎明白,大概寒酸是一种难言的苦恼,告诉自己很小的孩子可能他会承受不了。这位卖菜老人的“生意经”使我知道了一些世事的蹊跷和奥秘。

从这个月中旬到昨天,差不多有半个月时间,我在菜市上一直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免不了心里有些牵挂。每次上街买菜,找不到老人的菜摊,都是胡乱买点便回去。

今天早上,我有意而无望地最后一次来到菜市,在百米长的菜市街中间慢走,注意浏览两边的菜摊,但仍然没有见到老人的身影。过后我想,这个老人的蔬菜是不是全都卖完了;若是全都卖完了,那她还有钱花吗?

——END——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