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软肋-信息时代的伤痛

郑磊 原创 | 2007-10-27 12:42 | 收藏 | 投票

 

    信息时代早已不是什么新词,人类宣称进入信息时代大概至少也有20多年了。尽管各国进入的时间有早晚,但既然大家都这么说,耳朵都磨出了茧子。随着中国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信息已经具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虽然互联网并不等于信息的唯一载体,但对国人而言,实际上这个无形的信息网就是我们对于信息时代的基本映像。

 

信息时代最富裕的是什么?

 

    人类曾经历过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等,它们都是以某种物质的形态为特点而得名的。只有到了信息时代,人类才将物质的东西看轻一些,而玩起了高雅虚幻的非物质的信息。

 

    我们在任何一个以物质为特征的时代都以对于物质资源的争夺而使得那种物质更稀有更短少,而新的时代却不然,信息的独特性在于它的丰富和不因共享而缺乏。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

 

    作为一个每天和知识信息打交道的人,我至少从互联网上得到了80%的信息来源,你对这个信息平台越熟悉,你就能够获得越多的信息,而且成本极低。而令人头痛的是,信息过多造成的工作量激增。当搜索引擎把你带到了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时,你是惊喜还是郁闷沮丧呢?我想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有人甚至偏激地声称“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垃圾信息”,我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因恐惧带来的心情紧张烦躁。

 

    实际上,互联网上绝对不会是信息垃圾的填埋场,但我们却不得不在里面耐心而费时地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宝藏。这和挖矿的原理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地下的矿藏即使不断衍生也赶不上采集的速度,而信息在互联网上却每时每刻都以细胞分裂的速度增加。除非借助更先进的信息处理辅助技术,人类永远也追赶不上信息的脚步,这就是我们的处境,我们拥有的是无尽的资源和有限的生命与能力。

 

    这充裕的资源其实只是未及分类处理和加工的海量、高密度、低质量的信息。

 

信息时代最缺乏的是什么?

 

    答案仍然是“信息”。这似乎是个悖论。从信息的用途来讲,需要它作为生产的“原材料”制造出我们需要的“产品(或结论)”。换言之,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信息,而且信息筛选和加工的时间成本应尽可能得低。

 

    在经济学里,这样的完备信息构成了信息对称,而多数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是信息不对称局面。也就是说,人们无法找到或找不到足够多的“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总供应量越大,造成获得所需信息成本增加,越恶化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信息量少但已包含了所需的信息,则出现信息对称结果。前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常态。

 

    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未分类、加工的信息,使得人们不再因为信息总量少而找不到足够的信息,但也带来了负面的效果,使得找寻工作量越来越接近人的能力极限。从理论上看,信息时代提供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但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

 

    那些能够满足我们个人需求的“分众化”的信息是稀缺的。

 

信息时代孕育的商机

 

    降低获取所需信息成本和提高信息适用度都可以创造附加价值。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很容易发现,提供经过编码和分类加工的特定的信息将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这至少可以包括信息收集和检索工具,如专业数据库、可定制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以及信息加工产品,如专家信息系统、威客、维客等。对于个人而言,成为信息搜索、分类、加工处理的行家,将是一门专业技能。

 

    在信息时代之前,我们更多地依赖硬拷贝文本,图书馆学成为一门专业技术。今天,我们更多地是依赖电子检索工具。但是,我们的使用体验并不那么美妙。国内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GOOGLE),打入你要找的信息的关键字,这两个强大的信息笊篱就会把以数十万甚至百万条信息堆在你面前,其中有很多是重复的或者近似却不相关的内容,你不得不一条条地梳理,去在比特里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东西。通用检索引擎没能解决好帮助我们准确定位信息的任务,当然,它们也在改进,比如增加专门的图片、地图、学术等分类搜索工具。

 

   信息加工产品则更为缺乏,没有形成商业气候。信息加工是在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成本的知识性劳动,需要付费才能获取。这在互联网“免费”的文化里,无法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从而限制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可以预测的是,将会出现为加工后信息/知识付费的消费群体,他们不情愿为了省钱而浪费更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会选择从信息搜索到加工的一站式服务,从而促进了知识管理行业的成熟。

 

重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扁平化了,但是权力结构却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个时代的权力来自对于信息的掌控,其核心存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对于信息的获取存在差别,特别是非公开信息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其次是如何充分有效地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上的差别,缺乏这样的能力即使获得信息仍是身在宝山而两手空空。这两者充分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以把知识分成五个类别,分别是KNOW-WHATKNOW-WHEREKNOW-WHOKNOW-HOWKNOW-WHY。这里谈到的信息处理技能本身就是一项技能(KNOW-HOW),但广义上的技能一般不能够仅靠信息处理而获得。假设不存在获取信息的障碍,那么我们谈到的这个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如何从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高效率地提取KNOW-WHATKNOW-WHEREKNOW-WHOKNOW-WHY的独特能力。

 

    我们只能够部分地依赖工具和知识产品,这个能力本身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信息检索工具如何地细分,总会有一个极限,在那里,进一步地细分只能服务于极少数的客户或者在经济上不合算。知识产品就更是如此。即使在技术上解决了可以无限细化分类的问题,仍没有可以替代人脑的技术手段完成整个知识处理过程。

 

    幸运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形成的。首先应该养成继续学习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其次是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了解信息渠道,养成有效率的检索方法;再次是勤于积累和总结,善于整理和归纳;最后一步是实践环节,从而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在做有目的进行检索时,往往会偶遇很多引起我们兴趣的别的信息,从而转移了我们的关注点,造成效率降低。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时间有限,应避免受自己好奇心的诱惑,应集中注意力,聚焦关注的信息,特别重要的其他信息可以暂时收藏起来,集中在另外时间处理。平时应安排出随意性浏览信息的时间,将可能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信息渠道,如专业网站和文档分类保存。我们平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学习KNOW-WHAT,但平时积累下的KNOW-WHEREKNOW-WHO类的信息,能在需要的时候让我们更准确快捷地找到需要的东西。

 

    抽出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知识库的整理和消化,不要让你自己被掩埋在信息大山的下面。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将信息解码形成KNOW-WHATKNOW-WHY类知识,比信息检索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没有继续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不容易坚持下去的。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技能分别处于缺乏信息、信息、知识和技能四个层面。人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如何有效地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技能的获取能力。拥有了这样的能力,才可能在与信息和竞争对手的赛跑中取胜。处理得好,信息就是攻无不克的利器,处理不好,则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瓶颈。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