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文化:“龍”文化、“龍”文字与“龍”艺术

翟智高 原创 | 2007-11-11 18:07 | 收藏 | 投票

 

  中华龙文化:“文化、“文字与艺术

               翟智高

     

  据《左传》记载,伏羲时代就有“龙师、龙名。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把龙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飞龙在天”等。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从古至今引得无数文人学士为之赋诗作画,创作了无数文学艺术珍品,仅“龙字的艺术性写法,就有百种之多。

 

 过去说龙是由多种动物拼凑而成的艺术造形,是虚幻的、想象的。  但龙的观念究竟起源于何时?龙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象是怎么来的?从古到今成了难解的谜团:

 

 

 

 

 

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6460年前的人骨架两侧,有蚌壳摆塑的龍与虎

 

 

 

 

下图,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5500年前的玉雕龙:

 

 

 下图,湖北黄梅焦敦出土5000年前用鹅卵石摆成的龙;

  

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文物青铜绿松石龙饰:

 

 河南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有远古更新世时代形成、长达九十余米的巨型天然石龙,据评估距今约有三百万年,被誉为“天然第一龍”。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实景图: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摄影摄影获奖证书

 

 

石龙面前出土有万年前古人摆放的打制石锤、石器:

 

 

 

 

  千百年来,有关神龙感神农母生炎帝神农的记载尽管不绝于史书,但谁也说不清神龙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说“神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龙的传人”仅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之谜提供了新途径。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诞生与此“神龙”有关,史籍文献多有记载。《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易·疏》:“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娇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石龙位于华山东南方,符合“华山之阳”的地理方位条件。《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是少典氏有娇氏活动区域。《山海经· 中山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娇虫。”“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岳在其中。”
娇虫神即有娇氏的尊称,《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世与少典氏婚。”
在天石龙附近出土有空心砖,上面模印有“人龙和谐图”

 

    画面表现的是苍龙腾飞跳跃,尾部有一小人将手中的网状物撒向龙。画面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有欢喜腾舞的意思。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戏龙或舞龙,与《王孙遗书钟》铭文上的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龍的后身都有一个小人。

 

    将天然石龙的实景照片与“人龙和谐图”相对照,可以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龙图上的苍龙头部特征,与天然石龙竟然是那么惟妙惟肖:二者头部均是隆鼻、巨口、有牙、双角;龙正面的眼睛,均是位于龙嘴叉附近的后上方,而后世龙的眼睛大多是位于龙嘴叉前上方的额部。再看前伸的龙爪、双曲线叉开的龙尾、龙的下颚缺了一些,二者也相似。这个二千多年前龙的艺术形象,很有可能是源于天然石龙.

      天然石龙正南有凤凰沟沟壁有天然石凤凰,与天然石龙一道形成龙凤呈祥的自然奇观:

古今字有多少艺术的写法,恐怕难以统计出来。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繁体字定型,有一定演变规律。
 

 

甲骨文和钟鼎文字的典型写法为 :

 

 

 

 

 

西周钟鼎文青铜器上之字,典型代表性字:见下图西周《轲尊》

 

 铭文上之字:

 

下图,西周 《多友鼎》铭文上的龍字:演变成繁体定型为,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

 

 

 西周《颂壶》铭文上的龍字

 

 

 

 

《王孙遗书钟》铭文上的龍字,与大莘店出土的《人龙和谐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龍的后身都有一个小人:

 

 

       甲骨文、金文、篆体、繁体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的头部,为巨口有牙,头上方有“辛”字头,右旁是弯曲之身。

 

      以往有说“”字的“辛”字头表示刀,是镇压龙的。但古今都视龙为神圣的吉祥物,“辛”表示镇龙的刀,说法很难成立。那么,字的写法组合当另有含意。

在断代史书《汉书•地理志》中,石龙所在的地名为“新城”,此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记载。新城古称“有莘氏”,《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开国宰相伊尹即是有莘氏媵臣。《水经注》上记述:“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新”与“莘”和 “辛”古义相同。“辛”应是地名的表示。

如果将天然石龙“巨口、弯曲之身”的艺术形象简单描绘下来,上面标出石龙所在的地理位置“辛”,与古龙字极其相似,很可能就是的原始写法或含义。

后世对“”字虽经多种艺术性处理,但主体形态没有实质性变化,传承脉络清晰。至于简体“字,大概也是受“龙要镇压”说法的影响,于是在龙的腹部插上一把匕首,已经很难看出其文化艺术含蕴了。

龙曾被划为“封建主义”的范畴,“破四旧”时,天安门城楼上的腾龙图案欲改成葵花图案,周总理说:“可以搞龙,天安门本身也是四旧嘛”。如今,天安门城楼国徽两旁那腾跃飞舞的条条金龙,不仅是最高规格的龙文化艺术形象,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团结向前的精神风貌。

 

 

天安门前华表上威风凛凛的龙:

故宫太和殿200吨重巨型石雕龍

 

 

 

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 长45.50米,高8 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较之北 京北 海九龙壁(长25.5米,高4.9米,厚1.42 米)要高大将近三倍:

 

 

历史上的英雄入物,往往被赞颂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图为郑州黄河游览区神农氏炎帝与轩辕氏黄帝巨型塑像:

 

不锈钢龍雕塑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标志,已成为凝聚中国各民族和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可以说,在中华汉字中,中国文字的形成、演变和传承,最具典型代表意义,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缩影。

 

 

Emailzhaizhigao@163.com

 

==================

 
 附录:《酉阳杂俎。怪术》:云安河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女子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