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的富国之路

郑磊 原创 | 2007-11-23 20:07 | 收藏 | 投票

文/蔡定创

 

经过30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进入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日本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95美元,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142美元,一跃而超过美国。中国改革开放也30年了,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多年受困于生产过剩,内需不足。同样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相对发达的国家?如果仅从经济结构来说,中国经济至今没有建立起发达经济体所绝对必须的,以兼顾到劳资双方共同利益为特征的共享经济体,资本和权力部门利益被最大化,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被忽略。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劳动者参与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在与资本利益博弈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构建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的经济体,是我国经济必须跨越的门槛。

 

严重失衡的经济现实

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供的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至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另据央行数据,我国“流动性过剩”近年来快速增长,至200611月底已达1112万亿元。“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资本性资金过剩,其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78%左右,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8%,连发达国家的一半都达不到。如此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当然只能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和出口。不为消费的生产,何能

持续?当生产能力过剩时,消费就是生产为。

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不是始于今天,上世纪9 0年代就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但是当时的扩大内需并没有将调节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作为目标。过剩的产品用来出口生产发展的内在张力被无形地耗损,已有的国民福利被进一步输出,换来大把美元纸钞,用发行基础货币买单,以至形成今天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的“流动性过剩”。

历年调控都不着“根”,那么“根”在哪里?

 

劳资分配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道“坎”

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早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矛盾”。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都认识到,没有劳动者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共同增长,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是选择经济危机,还是选择劳动者与资本利益共享?民主国家劳动者依靠多数人的选票的强制作用,使现代发达国家选择了后者。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和社会福利保障都通过法律法令固定下来,劳工维权组织都具有法律地位,从而保证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才形成当今发达国家的群体。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早已走出早期血腥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状态。

    资本出于本性,不可能自动地与劳动者共享生产成果。民主制度,即劳动者多数人的选票,是国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劳动者与资本抗衡制度的根本保障.  民主的真谛,就在于劳动者可以获得与资本在分配中基本同等的地位,在于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劳动与资本共享生产成果的经济体系。凡发达国家都是民主制度较健全的国家,都是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关系解决较好的国家。

    我国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但是至今不仅未建立有效的劳动者利益保障机制,甚至劳动者利益表达机制都是缺失的。政府部门在自身利益机制支配下与资本沆瀣一气。近30年来,内、外资生产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l0%,而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l%~3(除国有企业外)。甚至那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血汗工厂也在当今中国频频出现,管理部门都视而不见。制度严重向资本倾斜,普通劳动者并没有分享到生产发展的成果。

 

改革任重道远

    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的经济体,是我国经济必须跨越的门槛,而这有赖于民主制度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主流经济学者没有看到这种作用,以至于不认为严重的两极分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主张“精英政治”,人民民主可有可无。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却没能构建劳动与资本共享的经济体,主要原因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不可能自动放弃既得利益,当权力与资本结盟后,凡是有碍于权力和资本利益的决策和政策都会显得无能为力。何况,国家的决策、监督与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当基本制度缺失时,个人的作用十分有限。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当前社会两极分化的事实最少已证明我们改革至今并没有获得成功,如果不深入到政治层面进行改革,就不可能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的经济体,真正解决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国家也不可能进入相对发达国家行列。

 

荒谬的提高工资危险论

    一种很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观点是“劳动力成本一旦上升,企业利润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最终会减少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因此,“提高工资危险”!

    这是一种违反经济学常识的观点。因为,社会生产了产品,也必须生产出消费这个产品的市场。劳动者工资提高,就等于消费市场的扩大,产品价值的实现就变得顺利了,这个时候生产仅受制于资源和消费极限的限制。到这个时候国家不富都难。日本的经济发展就证明了这个原理。日本19601227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至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50%,国民收入增长率为340%,实现了国民生产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60年代的最后四年,日本国民生产平均年增速达165%。

没有同步的国民消费增长,不可能有高速的经济增长。如果劳动者工资不提高,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产品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但没有市场支持的投资过多,必然引起经济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已经在我国发生了,不过不是传统的形式罢了。新形式的经济危机叫“流动性过剩”。本来产品过剩,国内没有市场已经形成经济危机,但现在可以通过“竞次”的方式出口,企业用压低成本的方式大量地向国际市场上倾销,结果国民福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使劳动者分配条件进一步恶化。而适应资本利益的需要,出口换来的外汇则由央行完全买单,巨额的基础货币发行形成冲击国内经济并不需要的“流动性过剩”。因此,“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危机在我国特定条件下表现的新形式。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生产能力过剩、内老太婆不足的本质,是资本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劳动者利益严重缺失的结果,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不能再继续过去的仅用利率、汇率、准备金率、假日经济等调控手段。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体才是根本办法。

采取劳动与资本兼顾中劳动优先的制度性安排,是建立劳动与酱共享经济体的首要任务。行政命令不可能直接干涉企业法人的分配行为,而有法律保障的劳工权利、维权组织却可有效代表劳工与资本博弈。

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国现实的产能已经为国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行国民收入倍增,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收入倍增,才能迅速解决我国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

提升产业结构,保护环境、资源。环境、资源已经构成了增加国家财富和人民福祉的瓶颈。应在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果断结束有损国家资源的“竞次”的出口行为,确实地保护环境、资源。

    调整房地产业发展方式。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由政府主导公房开发的成功经验,80%的居民住房通过政府公房开发公司用成本房价解决。这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掏一分钱,由此却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与消费能力。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