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地杰人灵
--------考察赣县宝华寺风水随笔
(曾祥裕与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证通合影.)
赣州风水养生堂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初冬的赣县大地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下悠闲自在的农民结伴成行赴墟或朝拜宝华寺佛祖。2007年11月30日,我与老师李定信、马来西亚明清风水学院院长杨钦文以及深圳天后宫博物馆馆长龙辉一行到赣县田村宝华寺沐浴佛光。古寺位于赣县东北陲,距县城梅林镇69公里。
宝华寺的悠久历史和佛教地位使它早巳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海内外香客前来朝拜。龙辉此行有一件碑刻书法作品送给宝华寺。也许是真的有佛缘,本来我与龙馆长相约29日到宝华寺,但是他有事改为今日,冥冥之中的佛缘让他遂愿,还与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证通相遇。我与证通法师早相识,他见我就笑容满面地前来握手,说,欢迎!欢迎!我给他介绍李定信老师、杨钦文、龙辉等人。他听说龙馆前来赠礼,更是十分高兴,把我们引入刚落成的大雄宝殿和大觉殿一一介绍宝华十宝:
一宝是玉石塔,位于寺庙上栋的大觉殿内,塔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用大理石雕刻砌筑而成,其色偏红,其质比一般大理石较坚硬。石塔造型美观,须弥座上浮雕佛像菩萨人物。塔身则浮雕金刚力士。
二宝是古柏,有2棵,位于寺上栋的大春楼前侧。树高十多米,据传,树植于唐代,与创寺同代,这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柏至今苍劲茂盛,生机勃勃。
三宝是古银杏,位于寺大门前左侧,树高十多米,距今也至少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古银杏为寺内僧人所植,至今叶茂枝繁,果实累累,成为远近闻名的寺内之宝。
四宝是出木井,位于寺庙上栋大觉殿内的玉石塔底下。出木井开凿于唐代,井很深,下有泉水。寺内传说:井中泉水可通赣江,当年马祖建寺,得知这一水道,便将购来建寺的木头停于赣江中的泉水道口,将木头踩入水道,木头便顺着水道流人出木井,一根一根地竖起伸出井口,憎人们候在井旁,将木头一根根取出,建成了寺庙。出木井所出之木不多不少,正好用完。寺院建好后,马祖便将出木井封了起来。大觉禅师圆寂,徒弟们就把塔建在了出木井上面。
五宝是千人锅,它是用生铁铸成的一口大锅,锅直径有一米多。传说当年宝华寺人数最多时曾达到一千多人,就是用此锅做饭。寺僧人数虽多,锅内的饭总是盛不完,不用重新再煮。可惜的是,千人锅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毁。
六宝是万人床,旧时宝华寺开设戒坛,做起法会时,据说有时来客可达数千人。许多人晚上就临时留宿在寺内地藏殿的楼下楼上,这些地方设有很大的通铺,能睡下许多人,总是能够容纳下住宿的人们,成为宝华寺独有的一宝,被僧人们称为“万人床”。
七宝是古钟,用生铁铸成,周长约4米,有一千多斤重。钟壁上铸有文字记录了宝华寺在龚公山的所有田产山林,以此为证。用棕木槌敲击铁钟,钟声宏亮,响彻方圆4、5华里。
八宝是龙泉井,位于寺大门前的右侧,井泉清冽,用此井水沏茶,色清味淳尽发茶香。即使遭遇大早,井泉也是清溢不息,当地人称它为“龙泉”。四方香客来寺进香,总是携瓶带罐取水回家,饮之以求吉祥。
九宝是四方竹,赣南古代地出方竹,直到1958年以前,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宝华寺的方竹原栽于塔院前,相传为庞居士所种,方竹挺直坚韧,可作手杖,粗而菱节分明,十分秀美。古代曾有一首童谣说:“方竹过街祖师再来”。明代末年,方竹春发长过了台阶,果然朝宗和尚来到了寺庙,将衰落的宝华寺大振宗风。旧时摹名观尝方竹者不绝,被誉为宝华寺一宝。近几十年,寺庙曾一度凋零,方竹也被砍伐殆尽。
十宝是倒栽松,宝华寺周围松树万株。寺短墙外有一株松树最为古老,长得犹似龙相,据说该松为马祖初到宝华时所植。对于这一宝,有另一说法是:“倒栽葱”,说是一种似为倒栽,芳香四溢的葱茎类植物。
这宝华十宝让我们陶醉不已,想不到这深山旮旯里竟有这神奇的佛宝。
宝华寺的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相传1200年前,虔州河东的官道上,走着一行风尘仆仆的僧人。前面的是马祖道一与他的高足智藏。马祖遵照师傅怀让的派遣,带上他的高足,宁都人智藏来到虔州宏传禅学。他本打算在山气清岚、贡水如练的马祖岩结茅,可是,他的心思被山鬼洞察,夜筑寺墙欢迎他们。马祖感到无颜驻锡,于是就离开了马祖岩,来到了著名隐士龚亳隐居的地方——龚公山。
龚公,名龚亳,系唐代德宗朝时期(780-805年)的人,曾担任过虔州刺史,去职后退隐于此,时间一长,人们就以他的姓来称呼山名了。龚公山位于赣县东北与兴国交界,其山从吉安地界发脉,千峰拱秀万树垂荫逶迤200里延伸到宝华叠翠峰,于宝华后山起顶。它叠数峰而下的地方有一片平坦之地,其地左侧有山,青龙高耸;其右有岭,白虎环抱,即所谓“龙虎交会”。这是处驻锡扬法,修建道场的好地方,马祖师徒走遍龚公山,就看中了这块寺地。他们找到了隐居该山的龚公,向他募化寺地,龚公答应了马祖的请求。就问他:“你要多少土地?”马祖答到:“我只要一块袈裟之地。”龚公听后暗自好笑,便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上,龚公和马祖师徒等人来到龚公山的主峰下,徒弟智藏早已在这片平坦之地后山的一个位置上摆好了香案,上齐了供果。这时太阳已经露出了山头,一缕阳光从主峰顶射下。马祖迈着牛步走到案前,点上香烛,清烟缭绕冉冉升起。马祖解下披在身上的袈裟,面对徐徐清风,迎着主峰上射来的阳光张开袈裟。只见斜射的朝阳被袈裟挡住,袈裟的阴影覆盖了主峰下坡地的数百担谷田的面积,正是宝华吉地。马祖对龚公说:“我就要片袈裟所覆盖的土地。”龚公没想到马祖用这种办法求地,也不好说什么,遵守诺言就把地送给了马祖。事以至此,龚公见吉地都已经给了马祖,他也无心居于此山,就打算到别处另寻吉地隐居。马祖见状,立即唤智藏过来,取出一把油纸伞,转身交给龚公。并对他说:“你拿上这把伞,顾着山路往西北走去。当天下着大雨时,你就把伞撑开,这时候走到的地方,就是你隐居的吉地。”龚公拿着伞走了,当走到一处叫的“林头”的地方,天果然下起了雨,龚公性急,见这里山清水秀以为是马祖说的吉地,不等雨下大就撑起了伞。而错失了林头前面的“白鹭”这块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
马祖师徒取得了宝华这块建寺佳地,只见宝华背靠参天古树,状如圈椅的主峰山,左面是出水坑,右面是南极坑。坑内清溪潺潺,终年不息,犹如两条飘带护其左右,水口处各有一块大石把住水口(癸丑金局)。主峰缓坡前一片开阔,面有案山卓立峰与主山相对。寺门所对的小山顶部有一堆山石,像是一碗置于案上的供饭正对寺院地。由于马祖师徒的竭力化缘,寺庙很快就建好了。马祖立即开坛宏传掸学,许多学者云集龚公山听法,马祖的到来使禅宗大盛,宝华寺成为一方兴起的名刹。这时,马祖就把宝华寺交给了智藏管理,自己离开龚公山到洪州(今南昌)去了。
智藏禅师主持宝华寺后,宗风发扬光大,名满禅林,以至代宗皇帝李豫还敕赐宝华禅寺,宝华寺煊赫异常,成为江南著名的佛寺。
我近年来走访过不少佛寺,虽宝华寺不是名山大川,但是其风水格局与其他地方一样也是山环水抱,宝华寺的后龙和两侧的左右砂形成太师座椅形。经测宝华寺的大雄宝殿、大觉殿等建筑坐山立向均为小空亡(如大觉殿等为戌山辰向庚戌与戊戌之间的界缝)。我认为,佛教建筑坐山立向做成空亡,并非建筑上的必要程序,而是与佛教的超脱精神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