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乡镇干部素质的特殊性

周福安 原创 | 2007-12-17 19:24 | 收藏 | 投票
  在新化县委党校一次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县委一位主管干部教育的领导在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他在任镇党委书记时有几个工作不久的年青干部,他把这几个年轻人带到麦田边,问这是韭菜还是小麦,小伙子回答不出来。乡镇干部理应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如果党在农村的干部连农民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都不知道,那又怎么知道农民的所思、所想,如果要求这些人搞出什么切合实际的致富蓝图,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话又说回来,这些年轻人还是有水平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那么多知识都能背个滚瓜烂熟,识别几个庄稼名称对于他们的确是小儿科。那为什么不去做,因为压根儿就没有往这上面想,对农民、农村缺乏一份感情,对乡镇干部这个岗位缺乏应有的职业责任,这才是问题的真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但年轻人上大学不是为了务农,而是要最终跳出农门。一位高中教师曾经建议一位学生家长动员自己的孩子报考农业大学,没想到这个家长竟然说:“如果上了大学还要当农民,那我送他读书干么子?”当然,不是所有的乡镇干部都不爱农村,对所任岗位缺乏热情,但这种比例的确不小,据初步调查,如果有条件希望尽快调往县城的乡镇干部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如果花点活动经费能够调往县城,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员愿意如此做。所以,乡镇干部的这种现状不能忽视。

  乡镇干部中的厌农情绪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是被动地适应上级的要求,重视上级的评价,忽视农民、农村的实际需要,一些本来可以在乡镇解决的问题也要找上级,使需要解决的问题越积越多,干群关系不断激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其次是搞短期效益和形象工程,缺乏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甚至用牺牲当地群众利益的方式迎合上级的爱好,结果弄虚作假成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倒退、社会管理混乱,资源被无效耗费;三是败坏民风,农村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了纯朴的民风,这种纯朴民风主要表现在行为真实而不做作虚假,节俭朴实却又热情好客,虽各居一屋但又相互帮助。总之,在农民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发的集体主义行为,但这些思想和行为却在不同程度上由于我们某些乡镇干部的自利行为而削弱了,例如我们不能忽视某些乡镇干部对国家拨给农民的发展建设资金从中克扣一部分在农民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四是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这主要是农民找干部难,要解决问题更难,某些乡镇只有在当地农村赶集的日子才能找到有关人员,镇党委、政府的主职干部几乎都把家安在县城,党委班子人员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在县城安家,除了县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以外,一般是上午下乡下午回家,不少办公时间在交通工具上度过,这不仅给群众办事造成不便,更主要的是损害了干部的公众形象,有的群众说“我们的干部是名副其实的流动人口”。

  所以要解决乡镇干部的素质问题,除了干部应具有的一般素质外,还应该重视农村干部的特殊素质要求,这些特殊素质要求主要有:一是要熟悉农村,农村在社会、经济、生活、交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不同,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就很难在乡镇工作上有发言权;二是要了解农民,农民是农村生产与生活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需要、爱好、愿望、素质等等,至少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基本估计,这是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前提;三是要了解当地的乡风民俗,农村与城市不同,城市人口一般由移民构成,且流动性较大,而农村人口都比较固定,有的自然村落甚至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因而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村落文化,其中主要是风俗习惯,如果能熟悉这些,在工作中就能减少磨擦,能较快地溶入农民这个服务对象之中;四是要熟悉党和政府有关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如果对这些政策农民熟悉而乡镇干部反而不知要领,这样的干部不仅难做好工作,甚至得不到农民起码的信赖。其实,要懂得这四点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要求不高,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是这些内容不仅被我们的年轻干部们忽视了,同时有关干部管理部门甚至也不大注意,否则就不会出现我们前面讲到的韭菜、小麦不分的干部,因为他们在干部选拔这一环节就被淘汰了。例如,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招聘,在内容上就没有注意到乡镇公务员的特殊要求,因此考分再高也不一定能胜任工作,同时在乡镇干部的选择过程中,一般是城里人代替乡里人选拔干部,而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农民己却自不能选拔自己的干部。

  因此看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问题,不仅仅是乡镇的事,尤其是干部管理部门的事,是全党的事,只有教育、选拔、考核、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重视这一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的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普遍提高。

  在新化县委党校一次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县委一位主管干部教育的领导在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他在任镇党委书记时有几个工作不久的年青干部,他把这几个年轻人带到麦田边,问这是韭菜还是小麦,小伙子回答不出来。乡镇干部理应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如果党在农村的干部连农民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都不知道,那又怎么知道农民的所思、所想,如果要求这些人搞出什么切合实际的致富蓝图,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话又说回来,这些年轻人还是有水平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那么多知识都能背个滚瓜烂熟,识别几个庄稼名称对于他们的确是小儿科。那为什么不去做,因为压根儿就没有往这上面想,对农民、农村缺乏一份感情,对乡镇干部这个岗位缺乏应有的职业责任,这才是问题的真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但年轻人上大学不是为了务农,而是要最终跳出农门。一位高中教师曾经建议一位学生家长动员自己的孩子报考农业大学,没想到这个家长竟然说:“如果上了大学还要当农民,那我送他读书干么子?”当然,不是所有的乡镇干部都不爱农村,对所任岗位缺乏热情,但这种比例的确不小,据初步调查,如果有条件希望尽快调往县城的乡镇干部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如果花点活动经费能够调往县城,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员愿意如此做。所以,乡镇干部的这种现状不能忽视。

  乡镇干部中的厌农情绪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是被动地适应上级的要求,重视上级的评价,忽视农民、农村的实际需要,一些本来可以在乡镇解决的问题也要找上级,使需要解决的问题越积越多,干群关系不断激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其次是搞短期效益和形象工程,缺乏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甚至用牺牲当地群众利益的方式迎合上级的爱好,结果弄虚作假成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倒退、社会管理混乱,资源被无效耗费;三是败坏民风,农村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了纯朴的民风,这种纯朴民风主要表现在行为真实而不做作虚假,节俭朴实却又热情好客,虽各居一屋但又相互帮助。总之,在农民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发的集体主义行为,但这些思想和行为却在不同程度上由于我们某些乡镇干部的自利行为而削弱了,例如我们不能忽视某些乡镇干部对国家拨给农民的发展建设资金从中克扣一部分在农民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四是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这主要是农民找干部难,要解决问题更难,某些乡镇只有在当地农村赶集的日子才能找到有关人员,镇党委、政府的主职干部几乎都把家安在县城,党委班子人员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在县城安家,除了县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以外,一般是上午下乡下午回家,不少办公时间在交通工具上度过,这不仅给群众办事造成不便,更主要的是损害了干部的公众形象,有的群众说“我们的干部是名副其实的流动人口”。

  所以要解决乡镇干部的素质问题,除了干部应具有的一般素质外,还应该重视农村干部的特殊素质要求,这些特殊素质要求主要有:一是要熟悉农村,农村在社会、经济、生活、交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不同,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就很难在乡镇工作上有发言权;二是要了解农民,农民是农村生产与生活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需要、爱好、愿望、素质等等,至少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基本估计,这是是否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前提;三是要了解当地的乡风民俗,农村与城市不同,城市人口一般由移民构成,且流动性较大,而农村人口都比较固定,有的自然村落甚至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因而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村落文化,其中主要是风俗习惯,如果能熟悉这些,在工作中就能减少磨擦,能较快地溶入农民这个服务对象之中;四是要熟悉党和政府有关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如果对这些政策农民熟悉而乡镇干部反而不知要领,这样的干部不仅难做好工作,甚至得不到农民起码的信赖。其实,要懂得这四点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要求不高,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是这些内容不仅被我们的年轻干部们忽视了,同时有关干部管理部门甚至也不大注意,否则就不会出现我们前面讲到的韭菜、小麦不分的干部,因为他们在干部选拔这一环节就被淘汰了。例如,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招聘,在内容上就没有注意到乡镇公务员的特殊要求,因此考分再高也不一定能胜任工作,同时在乡镇干部的选择过程中,一般是城里人代替乡里人选拔干部,而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农民自己却不能选拔自己的干部。

  因此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问题,不仅仅是乡镇的事,尤其是干部管理部门的事,是全党的事,只有教育、选拔、考核、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重视这一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的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普遍提高。

  
个人简介
周福安,经济学者,湖南省新化县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南省委党校理论班经济学专业,已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十篇经济学论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收藏,专著三部…
每日关注 更多
周福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