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演变看文化的禁锢

郑磊 原创 | 2007-03-23 15:26 | 收藏 | 投票

为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南宋以后,所有印刷流传的《大学》,都是朱熹先生根据他的师承二程(即程明道、程伊川)先生重新改编原本,加上朱熹先生的心得做注解的《大学》章句。最严重的是,自明朝以后,不但根据“四书”考功名,而且规定都要以朱熹为标准。

    程伊川与朱熹两位先生,对孔、孟之学的造旨,的确有其独到高深之处,也的确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但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随便篡改经文。

    在《大学》的前面,朱子写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一书,是理学家的儒者们,一致公认是孔门弟子、所谓“先贤”曾子的遗书。但他朱先生一开始,就非常尊重他的师承,叫程子还不够,在程子上面还要加上一个特别尊称“子”字。不只撇开了曾子不理,而且也摘掉孔子的“子”字,轻慢地换成“孔氏”,竟变成“大学,孔氏之遗书”。这真像明清以来衙门里刑名师爷的笔法,把曾子的著作权,轻轻易易地判归孔子门下,而且还不是指定是孔子受益,不过是孔氏门下的公有而已,因此,宋朝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都是自认为直接继承孔、孟之学,当然就可自作主张,随便篡改,曾子又其奈我何?

    如果我们生在明、清两朝六百年间,想考取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就非照此背熟不可,还要牢牢记住朱子的章句是这样说的。假使有半点违反这种思想意识,小则,永远取消考试资格;大则,也许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了!学问被禁锢到种程度,还说什么文字狱有多么可怕吗?中国过去的帝王或大政治家们,都有这种人性特点的偏狭习气。以古例今,所以中国文化、文明的进步,始终只能在某一特定的圈圈中打转。孔、孟以后的儒家,也永远只能口是心非的,在高呼万岁陛下声中,承虚唼响,讨个官做,聊以自已鸣高,学问之道如此而已矣。《大学》中所说的修身学问,真的就是这样吗?

孔、孟以后的儒家,也永远只能口是心非的,在高呼万岁陛下声中,承虚唼响,讨个官做,聊以自已鸣高,学问之道如此而已矣。

儒家学说在汉初成为官学后,一直受统治阶级荫庇,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学术,其发展过程一直是与政治伴生的,服从于统治的需要,学术依附于政治而失去本身应有的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术思想处于目前这样的状况。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