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生焉知死”到“不知死焉知生”(6月17日)

贾春宝 原创 | 2007-06-17 09:34 | 收藏 | 投票
  一位弟子问孔子人死后是什么样子,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只管活好就可以了,至于死,还是暂时不要太多地来困扰自己的好。从珍惜生命的角度讲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充满不确定性,让我们活在当下,珍惜今天就可以了。

  我要说的却是“不知死焉知生”,知道你死了会带来什么,会带走什么,然后才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

  有人说,人的一生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笔者认为这其实是有些偏颇的。

  家人在你出生的时候,就把很多期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至少是给他们带来了期望;而在死的时候,带走了别人的哀思与对你的评价,怎么能说带不走呢?在生存的过程中,都希望创造更多的财富,有更高的生活品质,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甚至璀璨如划过天际的流星般让人仰止。

  再洒脱的人都希望得到一段好的墓志铭。

  马斯洛总结出了人在五个层次的需求,在那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是不甘心离开这个世界的。人的出生、存在与死亡,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的事情,更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即使已经被伤残与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还是要用高昂的医药费逼供内耗费资源继续活下去。因为任何生命,即使是阿猫阿狗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那关注也许表面上是所谓“人道”而本质上是“非人道”。你的生命也就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明年即将参加高考的侄子一直在争分夺秒地玩,而不是在考试前争分夺秒地学习——这很让家人着急。其实也不独他自己,现在学生有哪个不是在珍惜玩的机会,而不愿意潜心于学业呢?甚至全社会都在倡导给孩子玩的时间,为他们减负。

  学生的学业从来都不是他自己的事,而是会对周遭的人带来影响,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还不是因为有考试,因为有开始所形成的成绩的高下,并对老师、学校、家庭与自己直接与间接造成的影响。

  但考试又为的什么?仅仅是为了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吗?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一定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甚至即使考上了又是否能够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那么什么东西是有用的?是知识、经验还是换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假如能够得到那样的收获而没有进入大学,是否说明没有进入大学也未必就是失败呢?

  而毕业成绩再好,也难免在毕业之后“泯然众人”,安身立命都困难,更不要说是养家糊口了。人奢望得到名利前途,得到又如何,没有得到又如何?能够确保一个人得到这些就是成功吗?得到这些就是真的幸福吗?

  BillGates从大学辍学,却成就了世界首富,成为改变世界进程的标志性人物;前几日到清华大学出版社,那位编辑还在赞许韩寒文学功底的扎实和语言的老道。在应对媒体的时候也表现得游刃有余——而据说韩寒也没有上过大学。笔者对这两个人都没有很深的了解,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说纯属偶然。

  笔者并不是在倡导“读书无用论”,而是在探讨一种价值观。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是赚多少钱?有多少朋友?被多少人认识并追捧?成为一个小圈子甚至大圈子的明星?你赚钱了也受到追捧了,却找不到可以患难的朋友,那又如何?但什么叫患难的朋友?是在你危难的时候伸手帮你一把的那种吗?你如此要求人家,那么你做到了吗?当朋友在危难中,你又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是仅仅在内心萌动的支持还是单纯而苍白的声援?你能够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来给他共度难关?即使能够拿出来,真的就不计报酬,不要利息甚至本金都可以不归还的吗?即使你有这样的境界,你家里负责“财务监管”的那个人也愿意吗?

  你自己无法做到与人共患难,何以要求人家?

  朋友是用来共患难的还是用来彼此认同、或者用于彼此愉悦的?认同了之后又当如何?满足你的虚荣心吗?那么朋友对你而言,是否就沦落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如此,所有的交往就成了相敬如宾、隔靴搔痒,没有人可以走进别人的内心,即使愿意走进,也会遭到冷遇——是这样吗?假如是用于彼此愉悦的,那么就会只共酒席而不共荣辱,那岂不是沦落到大家所不齿的酒肉之交了?

  假如朋友如此,那么家人又是什么?老板是什么、同事又是什么?客户是什么、供应商又是什么?媒体是什么、假如这些都有了明确的概念。

  人是在追求内心的提升还是在追求外界的认同?是以内心的提升为本还是以外界的认同为目的?假如这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又当如何?这个话题又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也许把这些问题都搞明白了,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怪圈。但毕竟只有虚无的东西才是使人感觉轻松东西,原本就是虚无的,也不必有太高的期待,生活自然就会洒脱,从而感悟到“先知死后知生”的真谛。

  人似乎一直在追逐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名利前途吗?在追逐的过程中,你所保持的是什么样的心态?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本身就是有些期待的,那期待或许来自家庭或许来自社会、或许来自内在或许来自外界。当你承载了期望,有了牵挂,是否依然如此潇洒;有了牵挂,是否依然如大白鲨般自如地披波斩浪?

  如不能,就会产生忧虑。

  人的忧虑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心理学上讲的“心理按纽”,一旦被激发,就会影响人的状态。

  你永远无法预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否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没有任何意外,你的每一天是否都很潇洒、走后留下一些给你最亲密的人以资产与财富?当意外出现,是否会家破人亡。如果不能留给他们,还不如“及时行乐、挥霍纵欲”。

  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把自己管好了比什么都强。

  但笔者并非倡导及时行乐、挥霍纵欲的生活,更非自私自利的生活,而是负责任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需要妥善而理性地决策,需要现在为将来而生活、自己为他人而生活。

  活着就是要创造价值,即使那价值起初并不一定会让别人认同。

  你不能在不付出的时候就奢望社会给予。

  你拿什么来对你身体健康负责?——健康不在,财富何用!

  你拿什么来抵御无处不在的意外风险?——假如意外风险面前人人平等,你又何以与众不同?

  你每日行色匆匆,劳心劳力,甚至不惜以牺牲名誉与尊严为代价,去换取别人眼中的洒脱与暂时的宁静。为的是什么?让你自己维持生活,养家糊口。你不是一个人,你需要至少承载七个人的安危。这七个人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与你相关。

  当你年老力衰,不得不退到后面,要靠别人的施舍而非自己的劳动来度过余生,你拿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光辉与荣耀?

  当你想到自己不得以离开这个世界,亲人由于失去自己而沦落到贫困的底线,你是否能够容忍他们不再忠诚于对你曾经有的承诺?你是否会不自觉地对以往的决策与判断进行自责?如果不想自责,你又拿什么来防范那种情况的发生?

  夫妻出现冲突而产生离婚的想法的时候,总是会理性而无奈地说“为了孩子也要把不幸福的婚姻维持下去”;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人总是习惯性地说,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但活下去给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是付出还是索取?是负担还是财富?

  一旦你成了孩子的负担,而不断地索取,你所谓的“为了孩子”就成了寄生的托辞。

  一旦你不能再给予,也无法再增长你的财富,你就成为高价消费品,让人难以接受。你生存的价值何在?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那么在病痛中,安乐死就成为对病中人、对家庭的一种解脱;问题是忍受病痛的煎熬的时候,病中人连求死的权利都没有。因为你的死让别人认为亲人失职。为了他们内心的平衡与颜面,你不得不痛苦地活着。

  在健康中创造财富,还是在痛苦中消耗资源?社会现实得近乎残忍,凶狠得近乎可怕。连这点都没认清,何谈成熟与理性?哪来责任感?如何能够做到当下活着的时候快乐地活,死去的时候无牵挂地死。

  相对而言,男人更理性,更向往自由,更无牵无挂、却又更有责任感;而女人则是家庭决策中心,更需要有桅顶与安全的需求。虽然责任是对等的,牵挂是相互的,但成功的女人就是要让男人时刻保持理性,从“不知生焉知死”的感性生活中出来,先知死后知生,再去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贾春宝(SolomonBekingsJia)

  2007年6月17日星期日

  •中意人寿:www.generalichina.com

  •从业资格证:20070511010009000301

  •寿险代理号:80304539

  •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www.lawmarchina.com

  •

  •电话:13269258122春宝

  •MSN:chunbao70@hotmail.com

  •QQ:469063961

  •E-mail:bekings88@yahoo.com.cn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