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如潮

刘延超 原创 | 2008-01-20 14:48 | 收藏 | 投票

一般来说,大抵君王将相莫不喜欢高谈阔论:得民心者的天下。殊不知天下也易因民心所向而失。

古时徐堰王偃武修文,行王道,养民生,天下诸侯不期而朝者三百。平头百姓,达官贵人无不大颂功德,高赞英明。然而,百姓赞,敌国不赞,于是敌兵迫,徐堰亡。虽是民心所向,却不敌强兵。家破人亡,百姓们或者号啕大哭,以头戗地,或关起门来大骂敌军,然而皆是无用矣,当政者不可能要求手无寸铁的黔首们去战场拼杀。

所谓民心,大处说是从民愿,但是对于东家想要鸡西家想要犬的具体情况来说,民心其大致难测。当政的,掌权的不得不提高注意。譬如,河东连年大旱而河西丰收,倘若土地丰硕,最好的办法是迁河东之民徙往河西。但是民心不悦,中华民生大多重乡土,守故园,正是所说的狐死首丘的情怀。一来迁往异地甚是不便,二来主上失德以至大灾。如此则民心同天下大势相悖矣。

于是西方有了一个所谓的民意支持率,即少数服从多数,小的要听大的。但是弊端确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决策权往往随一些合法不合法的操纵转移到少数人手里面,如腐化,如钻空子;另一方面,即便是民心所向未必真实,即便真实未必可用。拿宋朝来说,史弥远当政时,臣中有想建立不世之功的,便积极议论北伐。于是朝野兴奋,大得民心,陆游,辛弃疾等朝代名流纷纷出入相府。但是国势久不振,民穷兵疲,浩浩荡荡的大军同金朝一触即溃,流血漂橹。号称小元佑的更化也至此结束。宋朝百年不敢兴兵。但是民心依旧,以至于到后来又发生了联蒙灭金的闹剧。

古时候,四大刺客之一的曹刿有肉食者鄙的言论,其实不在于吃的什么,官居何职,种地的有卧龙,杀牛的有非熊,书生里面有闻天祥,将军里面有羊祜,宰相里面有王安石,至于帝王则有一大串,外戚中的卫青,后宫里的承天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但是他们都不能代表民心,古诗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的叹息。

虽则民心有时不可依赖过度,但是愚弄民心却绝对不可原谅了。蜀王的老婆被太宗给抓了起来,问她有所感想。这位夫人(前王后)说:大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位夫人在雕阁漏窗前说的未免有些过于心旷神怡,灭蜀时伤亡何止十万,而君王后宫每日深居作乐,有七宝溺器,一旦国灭,往小民身上一推便轻松不已了,可耻。民心不可玷污!

而像吴起,申不害等一心为江山,改旧制,立新法,民曰不便而身死家灭,岂不冤哉!民心不可恃。

然则,民心不可恃,恃谋略,谋略不可恃,恃恒心,恒心不可恃唯有大刀阔斧改民心以成大业。

这应该就是管理与政治的核心了,在百姓看来,共产党从红匪到救星岂是一日之功。

个人简介
龙啸于九天,不定宛转。 珠沉诸宇内,莫测高深。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延超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