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本财经管理书

胡泳 原创 | 2008-01-28 14:10 | 收藏 | 投票
  1.《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卡尔·波兰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卡尔·波拉尼在重写工业革命史的过程中,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毋宁说,它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

  在此,波拉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他用翔实的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的本性,论证人们在本质上并不逐利,而是相互需要。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膺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间关系错位。这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波拉尼将其命名为“大转型”。

  作者显示,市场并非唯一可能的经济体系,也未必是最先进的一种,还存在另外的选择,和经济、社会互相调和,并使经济成长和个人自由并行不悖。难怪研究苏东转轨问题的学者和中国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新左派都从他那里汲取营养。

  2.《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爱德华·卢斯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然而,有关印度的信息技术、经济能量和超级大国潜力的欣狂,最近被诸多的研究所冲淡。好几本著作都审视了这个国家受过教育的刚刚兴旺的都市精英与居住在广袤内地的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底层民众之间的鸿沟,爱德华·卢斯的《不顾诸神》堪称其中最完备的一部。事实上,仅从这本书的正副标题上,就可以读到当下印度的对立与张力。

  作者之所以把印度的崛起形容为“奇怪的”,是因为尽管印度正在变成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国度,骨子里却仍然保持为“一个狂热的宗教和精神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迷信的社会”。作者深入刻划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呈现某种精神分裂迹象的经济;种姓的冲突;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政治的灵活多变;同巴基斯坦及穆斯林少数派的关系;同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以及现代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震荡。

  作者说,“我想要讲述的是这个国家不断变化着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状况,它的未来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句话用来描述中国也相当合适。同为快速发展的大国,印度的历程可以给中国带来很多镜鉴。

  3.《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大前研一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印度的“奇怪”矛盾之一就是,在大量贫困农民看着自己不多的财产十年来持续缩水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竞争能力(尽管规模还不大)的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帮助催生了一个中产阶层。这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它也希望在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培育中产阶层,最终达成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

  在中印等国为“橄榄”还远不够成熟而焦虑的时候,西方却在为中产阶级的消失而导致的“M型社会”忧心忡忡。所谓“M型社会”是指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收入高的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并且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中产阶级则向下沉沦为下层阶级,就像英文字母M一般。

  提出“M型社会”概念的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他这几年在中国出版了多部著作,但是全部的书加起来,知名度恐怕都不及这本书。他以宣言式的口气说,中产阶级社会正在崩溃,M型社会已然到来。小自个人,大至国家,这都构成了关键时刻,人们必须拟定新战略。大前研一不仅号召大家做人生规划,重新检视个人生活习惯,而且,也提出了从统治机构到税制的重建等一系列对策。“不要再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问题之所在。”大前研一认为,所有人要自救,最重要的是,抛弃别人帮你设定的标尺,重新建立自我价值观。

  4.《我是沃兹: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浪漫史》,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吉娜·史密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作家和咨询师拉里·米勒喜欢把创业者分为两种人:先知与野蛮人。先知对思想而不是结果感兴趣。他们拥有出色的视野,能够创造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方式,然而假如没有野蛮人以行动为导向的迫不及待的干劲,先知的远见将可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一个野蛮人会抓住先知的想法,然后一鼓作气地去实现其价值。

  个人电脑业的传奇苹果公司的成长既离不开先知也离不开野蛮人。先知叫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是他的设计成就了最初的苹果电脑;野蛮人叫斯蒂夫·乔布斯,他拥有非同凡响的市场领导力和让人激动的感召力。

  野蛮人的故事我们听到很多,先知的故事则太少。《我是沃兹》讲述了一个先知的故事,一个天才的发明如何改变世界的故事,一个抓住了窥见未来的机会而不放并终于收获的故事。

  5.《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威廉姆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对那些熟悉YouTube,MySpace和Wikipedia的人来说,所谓“维基经济”的说法或许没有提供多少振聋发聩的东西。然而,假如你从来不曾听说过Web2.0,那么,无论是为了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起见,你都应该读一读塔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的这本书。

  两位作者相当精准地抓住了大规模合作的经济趋势,其中关键的指导原则是,到公司外面去寻求战略方向和伟大的想法。调动网络社区贡献其思考和知识是必备的条件。维基经济不是别的,就是如何掌握驾驭合作以获取更强竞争力的艺术和科学,它是对合作和参与的新时代的一种隐喻,正如狄兰所唱的:“它将很快摇晃玻璃,震荡墙壁。”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作者提议,每个公司的CEO或是高级管理人员都应该自己去开一个博客,到论坛发贴子,参加网上投票,去亲身感受一下互联网大社区,从而找出应对这场变革的方法,带领公司顺应潮流。在具体管理上,也应该更注重利用每个员工的潜能。

  6.《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中国企业的过往三十年,本书用大量史实细节娓娓道来,几乎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以一种好奇者的单纯扑入中国三十年历史变革的复杂历程中,适时结合当年的世界“风云”,直面中国遭遇的各种“气候”,把握在各色“风云”和“气候”当中出现的特定情境。本书紧密关注变迁时代的商业伦理、社会道德、民族意识、历史心理,同时,极为丰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性格素描贯穿企业往事的背后,这一经一纬如一条条细线织起一部中国企业史。

  略有遗憾的是,虽是出于“关心人在大变革时代的命运变迁”的思绪,作者的感性书写多少遮蔽了对一部企业发展史的更深辨析和探究。但反过来,也许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自然流露,让此书以史为题,又不拘一格,有血有肉,亦重亦轻。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