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北京之行(四):朝鲜冷面

赵峰 原创 | 2008-01-30 16:13 | 收藏 | 投票

08北京之行(四)

朝鲜冷面

 

23日,到北京的第三天。

我实在憋不住了,——我想念我的朝鲜冷面。

“冰天雪地吃冷面?”亚亚对我的想法不以为然。

可是对现在的我来说,北京最有意义的就是延吉餐厅的朝鲜冷面,其次是天安门,其他所有有意义的事并列第三。

 

1986年延吉餐厅开业,那时我还在上学。

一次很偶然的经过,发现天下居然有这样的美食。一只大海碗,装上大半碗玉米和小麦混合的冷面,浇上又酸又甜沁人心扉的素汤,拌入韩国泡菜、黄瓜丝和其他蔬菜,再盖上一大块牛肉,两大片苹果。那面劲道,那汤清爽,那泡菜浓郁,那牛肉饱满,那苹果爽朗……那味道,……

从那以后,朝鲜冷面成为我朝思梦想的最爱。吃上一碗朝鲜冷面,可以清爽一周,可以怀念一月。

说实在话,毕业的时候,我最舍不得的不是校园、老师和同学,而是朝鲜冷面。走的那天,我硬是中途下车,拎着大包小包,到延吉餐厅吞下两大海碗冷面,才腆着肚子,艰难爬上火车离开。

毕业后到了武汉。就是因为对朝鲜冷面无限的眷恋,对武汉名小吃热干面一直无法培养起感情。后来,还吃过陕西的哨子面,四川的担担面,河南的烩面等等,但对我来说,这些面仅仅是粮食而已。

很长时间,到处打听,包括找朝鲜族学生咨询,了解武汉什么地方有朝鲜冷面,什么地方的朝鲜冷面比较地道。虽然找到几家,尝试过很多次,但与印象中延吉餐厅的冷面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很多次,有同学出差北京或者北京同学到武汉,我都会打趣说,麻烦你给我带一碗朝鲜冷面,哪怕是一小碗。但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

 

只能自己创造机会。到北京,不为别的,只为延吉餐厅的朝鲜冷面。

90年代初到北京,借住师大同学那里。下午到的,找到同学已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不好意思将自己这点卑微的想法提出来——我想吃冷面,我是为吃朝鲜冷面才出的这趟差。整个晚餐过程中一直心神不宁,满桌的菜索然无味,心里想的只有朝鲜冷面。虽然吃饱了,但因为想着朝鲜冷面,心里一直空空的,痒痒的。晚饭后,实在憋不住,扯个借口,独自跑到平安里会我的朝鲜冷面去。

师大百年校庆那年,我是中南地区最积极的。中南地区同学回去参加校庆,大部分是我联络和动员的。当然,没有人知道,我那么积极,动机却很简单,——为了朝鲜冷面。可是,到了北京,计划就被破坏。先是班级集中用餐,然后到远郊联欢。第二天中午回到师大,吃过午饭,已经三点左右,而回家的车大概是下午五点左右。时间很紧张,考虑到路上可能堵车,需要提前出发。可是,我还没有吃到朝鲜冷面!对我来说,到了一次北京而不与朝鲜冷面谋面,这毫无意义。那天也是老练送我们上火车的。我只能央求老练,能不能安排我到延吉餐厅停留哪怕10分钟。当然,我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为了赶上火车,把老练急得浑身冒汗。

上一次到北京是和阿春老师一起参加一个财政部组织的学习班。说实在话,我对这个学习没有太大兴趣。我唯一的期待和向往还是朝鲜冷面。会议安排住在郊区,一个不错的宾馆。宾馆安排的伙食还有点档次。但是,因为想着朝鲜冷面,我体会到什么叫做味同嚼腊。第二天上午不等会议结束,我就匆匆登上了开往市区的地铁。辗转来到延吉餐厅,已是午饭时分。先要了一大碗冷面,又学着边上豪迈的朝鲜族兄弟,要了一大盘冷狗肉,两瓶啤酒。午饭后该回宾馆开会了。这时我的经济学知识帮助我劝说自己不要回宾馆开会。——跑了几十里地,只吃到一碗冷面显然不合算。在固定成本已经沉淀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可以降低单位平均成本。——于是,我决定不去开会了。先去逛书店,再回来吃冷面,晚上再回宾馆。

 

北京交通拥挤堵塞,这给了我充分时间来回顾我与朝鲜冷面20多年的恋情。

远远就看到了延吉餐厅。北京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可延吉餐厅还是20多年前的老样子。一座两层小楼,方方正正,沿街的墙面装着茶色玻璃。20多年前,这样的餐厅还有一些新潮,而今天则显得陈旧而寒碜了。

进得大厅,里面只有三五客人。餐厅好像不再只经营冷面,也经营其他快餐和朝鲜炒菜了。

顾不了太多,我迫不及待为我和亚亚一人各要了一大碗冷面。

冷面端上来,我稍微酝酿一下情绪,就开始狼吞虎咽。

我将一大碗面扫荡干净,将汤也喝得个底朝天,可亚亚的一碗面还是基本没动。

怎么不吃?我问亚亚。

亚亚显然看出我眼里的期待。“我不想吃。您吃吧。”

正中下怀。自上一次和朝鲜冷面谋面,如今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的味觉一直为它压抑着。

“这东西有什么好吃的?”看着我津津有味,亚亚不解。

“最美好的味道是记忆中的味道。你记忆中没有这个味道,所以你不懂。”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