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回家的路

王先琳 原创 | 2008-01-07 10:19 | 收藏 | 投票
 
             正如尼采所言,人生就象在钢丝上行走,小心翼翼的行走每天都将继续。对生存与发展的抉择将伴随所有人的生命之旅,没有人敢轻易自甘堕落或选择飞翔。
         在一个精于计算成本的年代,尼采的呐喊几乎成了遥远的绝响。人们越来越相信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下的名句:“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似乎在一夜之间,不少中国文人突然亮出生存的大旗,这本无可厚非。但吃饭一旦成为创作的本源冲动,便容易使人丧失发展的欲望。进而忘怀曾信誓旦旦的事业,只剩下“卑贱地活着。”
        见惯了名家炮制的三流作品乃至出版鱼龙混杂的个人全集的潮流,听惯了作家们先生存、后发展那不容置疑的辨白,也有人开始了抵抗投降的抗争,成为当今文坛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象。作家曾据此引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美国诗句:“我们全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正当作家们对在生命钢丝的走姿莫衷一是时,创作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扬起了欲望的旗帜,从个人的体验入手,向人们奉献出一道道充斥着隐私与性爱的盛宴,其中不乏小人物的感伤和叹息,起点是虚无,终点也是虚无。另有一类作家试图打破这种琐碎显示,抛弃戏梦人生的玩世态度,主张“知识分子就应该站在世俗的对立面上,不管如何都应该按一种最高的标准来评价社会,应该给社会一些最高的原则。”
        两方面都自称找到了走钢丝的最佳姿态,极端的自信代替了宽宥与忍耐,也造成了极端的文字。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刺激,但无法赢得真实的泪水和笑声。神经在这场文字游戏中像弹簧一样被迅速压紧再猛然放松。
        这是一种必然,无法走出转轨期的浮躁的心灵,又怎能创造出大度的文字、和谐的宁静、纯美的享受?
       但一场纷争由此剑拔驽张地展开,没有一方能够说服对方。这场纷争的背后是一些作家对生命本身认识存在先天不足。生存与发展这一辨证统一关系人为隔断,一味将一方面放大,将另一方面忽略。欲望的盛宴和空洞的高尚都不足以产生生动、饱满的形象。
        其根源在于创作者的肤浅和贫乏。作家本身也是在钢丝上行走的生命,在用心去体味世人的悲欢的同时,他们肩负着一个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在尽述世态万象之际,为人们编织出希望,创造出梦想。尤其在世纪初的今天,这希望和梦想有时正如寒夜里的灯光,静静照亮人们的回家之路
个人简介
杂志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作家分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咨询网、全球品牌网、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先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