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秘书长张廷玉之风范

蓝春锋 转载自 秘书工作 | 2008-10-29 12:54 | 收藏 | 投票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清朝时的太庙除供奉大清历朝帝后外,前殿西庑还列有历朝功臣的牌位。这些能够享受皇帝每年一次祭祀的功臣中仅有一位汉族大臣,他就是曾经为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效力的秘书官——张廷玉。

      张廷玉为什么能够享受大清皇室给予汉族大臣的唯一的最高礼遇和殊荣呢?

      张廷玉的主要功绩

      张廷玉(公元1672年—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28岁中进士,在康熙朝历任翰林院检讨、值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朝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文渊阁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雍正死前诏命张廷玉与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乾隆继位后命其总理事务,权倾一时。

      张廷玉在朝为官50余年,主要工作是担任皇帝的机要秘书,他对大清王朝最主要的贡献是建立并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各项规章制度。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朝对新疆准噶尔部用兵,因原来的秘书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不高且不易保密,特设军机处(最初曾叫“军需房”、“军机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为皇帝起草谕旨,收受奏折,参议重要政务,实际上已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和参谋部。

      军机处是中国历史上以精干高效闻名的秘书机构,它办事效率高的重要原因是有一套相对合理的运作规程。《清史稿·张廷玉传》记载:“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作为首任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按照皇帝的旨意对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军机处组建机制比较特别,仅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职,由皇帝在朝官中选任,前者主持工作,后者承办具体事务,两者都是兼职,官籍仍在原所属衙门。军机大臣对军机章京只有工作关系,没有隶属关系,很难结成同党,这就保证了军机处能够忠实执行皇帝旨意,而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军机处的工作方式很特别,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军机大臣以轮流值班、等候召见的方式为皇帝决策提供服务。“拟旨”是军机处的主要工作,皇帝经常一天数次召见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意见,作出决策,然后由军机大臣草拟文书。军机处办理机要的速度很快,规定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寄信谕旨交兵部由驿站传送,限以时日,速度较以前明显提高,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迅速传达,大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行政效率。

      军机处有一整套完备的保密制度: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太监不得在侧,严禁各衙人员在军机处值班房附近停留,王公大臣非奉特旨不准进入。军机章京严格执行交接制度,手续缜密完备;不许过问非自己经办的事项;撰写寄信谕旨、办理朱批奏折,都必须在办公房内进行,等等。

      除了创设军机处的办事规程外,张廷玉对秘书工作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完善了中央政府处理上行公文的“奏折制度”。

      “奏折”是清初出现的一种上奏文书的名称,常与题本、奏疏相混。为避免差错,提高处理文书的效率,张廷玉定下规制:陈请正常公务用“疏”,由通政司接收交内阁处理;涉及军国机要大事的用“折”,一律送专门收受密奏的机构奏事处,再交军机处转皇帝亲自批示处理。这些规制表面上是公文处理程序的变革,实际上是将内阁处理重要政务的大权转移到军机处,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政务的效率,而且强化了皇帝对国家权力的控制。

      “奏折制度”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使皇帝可以利用奏折来与臣下商讨政务。雍正在位时,许多重大政事就是他与有关大臣通过奏折反复筹商后定下来的。后来,有史学家评论说,“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应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而这一切,张廷玉是功不可没的。

      张廷玉的成功之道

      中国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张廷玉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50余年一直在朝廷担任要职,最后还能享受“配享太庙”的殊荣,这在清代汉族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秘书官之一,探讨张廷玉的成功之道,对我们今天如何当好秘书不无借鉴价值。

      1.公文写作,水平高超

      公文写作能力是秘书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在这方面张廷玉具有明显的优势。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文华殿大学士,被首选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的机要秘书。张廷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于书法,精通文义,32岁被授翰林院检讨。康熙晚年,张廷玉被选入值南书房缮写上谕。雍正继位后,特命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事”,“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任首席军机大臣后,张廷玉更是“晨夕内值,宣诏不时……每奉密谕,筹划机务,羽书四出,晷刻不稽”(《清稗类钞》)。雍正和乾隆都对他的写作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雍正说他“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乾隆皇帝在《故大学士张廷玉》诗中也称赞他“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

      2.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张廷玉为官50余年,无论任何职,皆能“殚心竭力,务求平允,不敢一事疏忽”,遇事总是为朝廷着想,较少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他任吏部侍郎时,得知蠹吏张某舞文弄法,刁钻霸道,被人称为“张老虎”,遂将他重惩,尽管朝中显贵多方营救张某,亦不为所动,后被人们称为“伏虎侍郎”。在担任刑部左侍郎期间,山东盐贩曹龙章、王美公等以邪教倡乱,聚众骚扰地方,山东巡抚李树德逮捕150余人,均拟请斩杀。康熙命张廷玉前往济南勘查处理,张廷玉到济南后,“穷日夜之力检阅卷案”,得出“此盗案,非叛案也”的结论,仅戮其为首者7人,罚35人戍边,其余无辜牵连者尽行释放。此举不仅得到民众的拥护,也深得康熙和朝中大臣的好评。雍正为政以严猛著称,朝臣投其所好,执法用刑唯恐不严,一时冤假错案遍于国中,张廷玉认为这样对国家不利,上疏朝廷奏请“慎刑”,反映刑部办案不问罪重罪轻,不分首犯从犯,“皆收禁,累无辜”,请求朝廷敕令都察院和大理寺驳正,对办案中营私舞弊、草率从事者严厉处分。

      3.严谨自律,乐善好施

      张廷玉为官清廉,性情淡泊。他办事公正,不结党营私,即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提拔重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知。张廷玉主持会试时,有人试图通过他打通关节,他即赋诗以辞:“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同时,张廷玉对子弟要求也十分严格,雍正十一年,其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后,以“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为由,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赐给他白银近万两,张廷玉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穷人和灾民。他用雍正所赐白银近六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后被人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张廷玉闻知家乡受灾歉收,便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清史稿·张廷玉传》说,“张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这个评价概括了张廷玉的才能、品质和他在朝中的地位。据说,张廷玉患病时,雍正就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近侍们惊问其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由此可见,张廷玉确实被雍正视为股肱之臣,古代的秘书官能当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值了。(作者:杨树森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