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看北京故宫风水

曾祥裕 原创 | 2008-10-05 22:02 | 收藏 | 投票

解读北京故宫风水
 
最新文章  加入时间:2008-10-5 21:39:10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奥运会后的北京更漂亮。漫步北京城四处转转,处处可感装修一新,与我2005年所见过的北京城相比较,真是焕然一新。故宫是从事风水研究者心目中一方圣地,因为它集中了体现了中国风水文化的奥秘,也是古代帝王陵寑风水的杰出代表。2008年金秋季节我完成了北京香山讲学任务后率部分学员考察了北京故宫风水。

一、从宏观风水形势看北京故宫

   步入北京,从心理上我们可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仅此就让北京人足以骄傲地说,这是因为我们北京沾上了帝王之气。说的没错,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公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

   之所以北京被这么多皇帝看中定都之地,肯定有其必然因素,仅从风水角度来说北京也是无与伦比。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造就了这块名副其实的“藏风聚气之地”。 故历史上不少名人对北京风水有过论述。
   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同样宋代朱熹也对北京的风水形势赞不绝口:“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基于对好风水的追求。他群臣迎合主子心愿,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 。

     论评述简洁,当属清人吴长元对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的分析可谓精僻:“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古人建都城之前要先为国都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脉,只有国都背后有高大雄峰作为屏障,才会坚固而为万世不拔之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山脉就神话成为龙脉。 我们经考证明确了故宫的龙脉的发源地。

    《天下舆图总考》云:“天下之山三大干,北干起自昆仑阗颜至白登西,一枝为壶口、太岳,南析城,历恒山、钟燕山,转天寿,尽于碣石、海堧。”从《天下舆图总考》可以得知北干龙起源于昆仑山,终止于天寿山,所以天寿山为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北京城就位于北干龙之上,而天寿山是北干龙的正结,即北京城的龙脉镇山(玄武山)。
    那么就是说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经太行山从西南走东北山脊,蜿蜒逶迤的太行山山脉自南向北奔腾而来;浩浩荡荡的燕山山脉,重峦叠嶂,自西向东排列。天下最长的龙脉就是北干龙,它的龙脉发自昆仑山的中脉,延绵数千里至于阗,历经浩瀚的大海,出夷入歙,又经万余里,到达燕然山处,又向东行数百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天寿山可视为北京城的龙脉主山。

    宫阙主殿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轴的中心。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

    观察一个地方的风水,只有先从宏观风水考察着手,再从外圈递进才可找到内在的势来形应的穴位。
 

  二、故宫内部的风水特点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其规模宏大,占地7.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间,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把它与外界隔开。
      从天安门步入故宫,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气势浩大,庄严雄伟的皇家气派。严整通达的建筑布局,气宇轩昂的建筑结构,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优美律动的檐、角线条,令我们无不叹为观止。紫禁城的确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故宫从建筑气势上就显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步步深入就感觉到建筑乐章的起伏跳动。当你通过端门、午门进入宫廷广场,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再就是感觉到故宫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 建筑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 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故宫作为风水宝地自然不可缺水。 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

    搞风水的人从职业习惯就喜欢找龙穴。前文说过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但是中心不等于是龙穴点。气是风水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气所凝结之处便是穴,明朝缪希雍《葬经翼》定名为:“夫山止气聚,名之曰穴。”是说山脉止住之地,就是气的凝聚之处即穴。那么故宫的龙穴点在何处呢?

  

从风水角度来分析构成一个穴点的元素: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天地交通;阴阳交会;深藏不露。
    故宫建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故宫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城、外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生气在偌大故宫之中聚而不散。有山有水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故宫的穴位必须符合“天地交通”、“阴阳交会”、“深藏不露”的条件。乾清宫建筑群是故宫的穴位所在地,而交泰殿就是故宫的穴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

      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根据风水理论,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交通之处,本身就是阴阳交会之地,但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前朝三大殿和后寝三宫中,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上方悬轩辕镜,这代表什么含义呢?

      交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 “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含义源自《周易》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和”之意,朱熹解释为:“大和(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所以交泰殿和太和殿内悬轩辕镜,象征阴阳和谐,永远融洽无偏,意思就是指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所以说“交泰”就是天地阴阳相交,万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

      交泰殿还符合龙穴深藏的原则,龙穴必须藏在最隐秘之处,才能达到不被风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纵观故宫的所有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又具有保密性,则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实。因为中轴是天轴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穴必须定在中轴线上,才能端崇尊贵。交泰殿位于后廷,但它没有太和殿那样外露朝阳,它处于一个封闭的乾清宫建筑群之中,被建筑层层包围。

      没有山,明人则建造一座山,取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则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镇一样,水好似金城环抱,顺山寻水,把天寿山龙脉引入故宫之中,把龙穴定在交泰殿。故宫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正北的天寿山是全中国的主山,那么交泰殿龙穴就成为全中国的龙穴,它位于子位,端崇尊贵,承载着上天的浩浩元气。
 
    三、中轴线之玄机

    考古发掘资料已证实先秦及至以后的宫寝都城等,都是以南向作为主要朝向的。历代大型陵寝也多以南向为主。建筑群体的主要中轴线往往就是南北中轴线。《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建筑方位的确定历来是统治者关心的大事,重要建筑方位的偏正与否,看作是治帮安国的大事。只有方位端正了,前后左右次序才能定下来,才能"棋列百司,按功为绪"(《营造法式》)、"设官分职",国家才能有次序,达到以礼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目的。
    
     故宫是皇权的标志,其坐山立向自然是子山午向,水口为乙辰。我们一行从天安门广场中心一路走近故宫各建筑内测得的坐度多为子山午向兼癸丑,坐七十二龙的庚子土龙。故宫中轴线偏地轴子午线2.2度,指北看,向左偏。按计算,罗盘上故宫坐度是3.63度。
    关于故宫坐向并非是正南正北的问题,早有人提出。国家测绘局的研究员得出的结果是中轴线在子午线偏西2度十几分,还有一个研究结果就是,将中轴线无限延长恰好延伸到元上都。
    有人在对比北京地形图、城区旅游图后,发现中轴线无一例外偏离了子午线(经度线)。
 
   为了搞清楚现实中的北京中轴线走向,夔中羽研究员曾做了一个实验,名曰“立竿见影”。在新建的永定门下,他做了一个日晷,立了根2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门朝北的甬路上,贴了条6米长的黑色胶带。“胶带的方向就是中轴线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则代表了子午线”。在查阅了2004年的天文日历,并将视差改正值、经度改正值计算入内后,实验报告出炉了:黑色胶带与影子赫然呈现一个夹角,测量后的角度大致是——2度十几分!“中轴线的确是偏离的。”夔中羽说,“北京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轴线的偏斜,历史追溯到700多年前。夔中羽研究员和多位史学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
“当年成吉思汗攻克京中都(今北京)时,将它破坏殆尽,之后,元朝在京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元中都;到了明朝,为防范蒙古人,在元中都基础上,加建了德胜门一线,而东西城墙则沿用元代的土城,包砌了城墙,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到今天已有730多年。”
    中轴线谜局出现不同版本的解读,一说系“汉人有意为之”。

    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么元代中轴线是谁主持兴建的?夔中羽说,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毕竟刘秉忠和郭守敬在当时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会采用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采用当时就证明误差极大的磁针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轴线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偏斜。

    夔中羽惊奇地发现,中轴线遥指元上都遗址。夔中羽则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元朝第一个皇帝、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身上。“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最终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员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由于“蒙古帝国”的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夔中羽说,南自永定门,北至钟楼,北京现在的中轴线全长7.7公里(媒体多报为8公里),当被视做从元大都遗址到北京约270公里的“两都线的最南端”。

    专家做了个统计,历史上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来,这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四、故宫的风水细节
   
   漫步故宫处处可感受到阴阳五行的思想。五行思想在故宫的建筑布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前朝的三大殿中,中和殿用四角攒尖的形式,而没有采用太和殿与保和殿的样式。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雷同,力求建筑形式的变化,以取得美学的效果,同时也含有很深的寓意。在前三殿的周边,都用汉白玉围砌成台阶,从而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土”字。根据五行说的理论,中央土在天下之中,是天子所居之处。
     三大殿东面的三所,是皇太子所居,太子年青,正在成长之中。东方属木,青色,所以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号称“青宫”。南方属火,色红,所以午门彩画用红色。紫禁城北面的御花园有“天一门”,取“天一生水”之义,故墙体为黑色,并与五行中的北方水位对应。 钦安殿是紫禁城最北端的大殿,里面供着玄武大帝(真武帝,五行属水),北面正中的石栏板用水纹雕饰,也暗含有北方水位的意思。神武门东西侧的大房也用黑色琉璃瓦。文渊阁的墙本应为红色,红代表五行之火,因为此处是藏书楼,忌火,所以用代表水的黑色。而且金水河从楼前经过,以提高防火功能。

   

  北京内城的风水布局内藏易经之理。
    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干,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干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由此可见,故宫的选址主要是借用风水手段突出皇帝的绝对权威罢。但是再好的风水也不可挽救元、明、清代皇朝的衰败,故宫见证了历代皇帝的盛衰之变,没有长盛不衰的风水,也没有万代统治的皇家江山。作为一个国家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刚柔得法,内外和谐,才是国家富强,民心稳定,称雄天下的行为风水。行为风水得当与否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至于故宫风水的其他细节不是在短促时间可收揽此文中,还是留待高人指点吧。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