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武辉夏评杨必位

蔡律 原创 | 2008-11-23 22:30 | 收藏 | 投票

  

秋归图   杨必位作

     石涛的“一画论”说:艺术形象要经过“心炉铸造”,画家从下笔之始到收笔结束,应由心境主宰画境。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又说:“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同西方绘画相比较,中国画的语境是非常独特的,它既超越了客观,也超越了科学,始终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求得气韵的美学追求。中国画的宏观定位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辨与似与不似,一以贯之的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这正是中国画传统的绝妙之处。《中庸》有一段话说得更为明白:“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谢赫六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各法之首,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序,其它五法都应贯穿“气韵”的始终。所以,历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都刻意对心灵意象和自然本体的对应进行了“神与物游”的描绘和抒发,充分体现了历代中国山水画家深厚的文化传承中的哲学内涵。这也正是禅宗的心造万物的旨归。中唐之后,禅道合流,“释迦其表,老庄其实”。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玄机奥妙,比道家更胜一筹。儒释道的融会贯通让画家步入了更为自由的无限思维空间。在中国山水画中,两度空间,散点透视,以及线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形媚道,天人合一的两个特征,似与不似之创作方法将自然之美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正是我们踏进艺术之门的根本大法,中国画模式的形成,正是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结果,然而,中国画的程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的精绝是在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中,在每一个时代找到相对应的文化特征和表现方法,去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历代的中国画大师在艺术中的真诚而执着的追求,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创新仍然必须遵循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求得大的发展。

      杨必位的艺术理念大致基于这种思考,杨必位的山水画创作走向,几乎都循着从历史文化的传承走向现代语境的创新。在中国画创作中,当前出现了多元而又散乱的局面,可谓“群雄并起”。然而,很多弄潮儿在艺术的探索中改变了中国画的基因,改变了中国文化独特的语汇系统,甚而改变了画种的基本界线。杨必位在这方面却非常冷静、非常理智,他的斋号取为“哑楼”可谓用心良苦,他要求自己“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吴冠中语)。在他的山水画创作的探求中,做到与生活相应、与时代合拍、与自然共鸣。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他始终坚而持之,又将中国文化的内蕴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强调文化、强调人格、强调精神,他一改过去丘陵田园小桥流水的甜润风格,代之以巨制宏幅的峻山雄川,取正、取大、取实、取密、取雄强、取磅礴,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正大气象。杨必位是一个人格特征极为鲜明的学者型画家,他在“哑楼”中一默如雷,笔倾千秋烟波、胸怀万里风云。画自然,更画学问。他在《论社会多元发展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生存力的影响》一文中说:“中国山水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画种体系,南朝时由宗炳撰《画山水序》,王微撰《叙画》,谢赫著《古画品录》等一批论著的出现不但规范了山水画的艺术品性,也为山水画的成功发展获得了理论建树。姚最的《续画品录》中的“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已成为历代画家阐释中国山水画精义要妙的重要依据。中国山水画在悠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综合了孔子的仁学道德观和庄子的虚静道德思想,形成了“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完成的境界”,把修养人生、享受人生作为人生艺术追求的理想,并自觉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的形式突变。中国画那玄远淡泊、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和哲学理念,从表象化的赋形美到内蕴式的诗性美,充盈着的浓郁的东方情韵,让一代代的画家痴迷地浸淫在对山水画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之中,并将山水画的精神品性发展到“重境界”、“重格调”、“重品质”、“重人格表现”的崇高境地,并以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为中国文人世代相袭,钟爱非凡的心理所依重,它直接影响了历代画家多样化风格的创作实践和深厚的理论探讨,推动着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不断发展而至今未能消减。”杨必位又说:“部分画家因受地域文化的局限而缺乏向外部世界及其他艺术门类学习借鉴的条件,视觉经验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画家的胸襟及创作思路未能产生质的超越,而过多地回味笔墨的精妙性则成为制约画家个性化创造力发挥的包袱。由于未能从前人所创造的语境中走出来,又缺少与现代相锲合的艺术表达语汇,致使中国山水画少了几分与世界艺术相交、相聚的机会。”杨必位的论述缜密而又深度。由此观之,杨必位走的是继承创新、多元创新、开放创新的创作思路。他希望自己能在沉寂执著的艺术耕耘中去寻找一种更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真诚感受,来发掘中国绘画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延能力。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最能表达他那与时共进的情怀和心中的象外之象。

  杨必位自幼在嘉陵江和长江交汇的渝州古城开始了他漫漫的艺术之旅。几十年的生活跋涉,巴渝大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他的笔也染尽了巴渝万种风情。嘉陵江上的浩渺烟波,长江两岸的千仞绝壁,微风吹拂的杂树嫣花,惊涛拍击的穿空乱石,与轻舟白帆呼应的竹桥渔火,随阡陌古道直下的悬瀑飞涧,夕晖朝阳中的冷月霜雪,田畴瓦舍前的家禽禾黍,无不陶冶着杨必位的心灵。在他的眼里,天地有灵,自然有语,巴蜀山川无处不美,渝州草木处处动情。生活的积累就象一窖老酒,酝酿越久就越淳美,它进发出的芬芳激发了杨必位的创作热情,在他的笔下,巴渝风情流淌而出,几十年来未见枯竭。他那清秀儒雅而又独具巴渝特色的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孕含了超物的天趣。如果说陈子庄是川蜀风光的伟大的传情人,那么,杨必位可谓是巴渝风情杰出的传神者了。游过三峡的人会为夔门的雄奇气象所震撼,会被三峡中不时隐入云烟中的峰峦的神奇变化所吸引,杨必位中年时的绘画作品便凝聚了三峡的气韵与神秘。他曾多次游历三峡和黔水秀山,体验了峰岭横亘的雄浑,俯贴了江浪拍岸的激越,仰望了烟云飞渡的神往,领略了大江东去的豪迈,这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他用笔已格外精研而少有洒脱随意之笔,构图也更为慎密充实,但他在方寸之间吞吐万物之时,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抹数尺乃百里之迥,皆不失雄阔宏伟的大家气慨。他的作品即便画小景,也有大寄托,并因深含内蕴而为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并让我们吟哦宇宙生命的无穷。

 杨必位在壶口瀑布

      杨必位的作品循着美的轨迹,去作诗意的探求,得到的是宇宙的真实,是功力和心血的铸造,是他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是他艺术见解的精辟所在。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