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弟弟之二

华泽和 原创 | 2008-12-28 21:54 | 收藏 | 投票

  上学读书

  记得那是一年的春天,我和弟弟跑到村北头的小学校,一圈土墙,很大的院落(其实不大,因为我们当时很小,也不知道这个就叫操场),一排土坯房子,我们悄悄地跑到教室的窗外,往里偷看,看到一个人在前面往黑板上写什么,下面一群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孩子,还有一些比我们大的,我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了许久,直到下课钟声响了,我才拉着弟弟跑回家。晚上,等妈妈干农活收工回来,我就缠着妈妈说我们要上学,妈妈想了想说,也好,你们去上学,学几个字,不要做睁眼瞎(当时农民对不识字的人叫睁眼瞎——文盲的意思),家里也省得要人看着你们。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想象着学校、课堂、老师、学生,想象着自己坐在课堂里听课,妈妈吃过晚饭后为我和弟弟缝制了新书包,就是用红袖标缝制的,可以装两本红宝书的小书包,当时没有课本,是毛主席语录,记得我们的第一课,学的是毛主席万岁,那一年我七岁弟弟六岁。

  学校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学校非常简陋,土房子、土桌子、土凳子,每个教室中间一个土炉子,倒扣一个铁锅,这就是冬天取暖的炉子,烧的是同学们上交的茅草。如果自己带木板就有木桌子、木凳了,那时很小,也不知道凉,家里给带个棉垫子,坐一会就不凉了,现在不敢想象。一、二、三年级一个教室,先教一年级、再教二年级然后教三年级,老师就是一个,一会语文、一会数学、一会体育、一会劳动课,我那一个都听,非常有趣。

  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家陈亚茹(我能记住的老师的名字不多,但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却记忆很深),当时我的印象里她什么都懂,人很慈祥。直到有一天早上上学,一进学校大门(其实没有门),我看到一圈人,其中有两个背着枪的民兵,中间是一个倒扣的喂马的槽子,我看到陈老师的脸色很难看,听人们议论说是有人写反标(反动标语),民兵在保护现场,等公安来破案,大约快到中午的时候,公安来了,把我们全部叫到一个教室里,先宣布党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然后说已经知道是谁写的了,让每个人写字,写毛主席等许多字,记不清了,当时,极力的想不是我写的,千万别对上我的笔迹,因为我们也经常在地上写字,那时本子是很贵的,用不起,都用黄色的包装纸订本子,正反面用,制作作业,练习舍不得用。公安严厉的一遍遍的宣读坦白从宽,我的心里吓得嘣嘣乱跳,心里想公安千万不要说是我写的。弟弟拉着我的手胆怯的说:二哥我没写。

  回到家里妈妈问是不是我们写的,我说不是,她语重心长的说毛主席可是穷人的大救星,可不能忘恩负义,不能骂毛主席。

  一个晚上觉也没睡好,第二天早上说是破案了,原来是地主的女儿,我们同班的一个瘦小的小女孩写的,给她定了个现行反革命的罪,学校组织了批斗,我看到了挂着牌子低着头吓得发抖的她,人小牌子大脖子上的牌子就要接触地面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她,大约二十多年后,我才又见到了她,她已经是中年妇女了。据说后来平反了,也就是文革的文字狱,毁了她的学习梦,其实她也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成了反革命,是自己写的,只是写了一片没有擦,没有骂毛主席的想法,地上的字一凑就成了。

  那个年代很有意思,我们上课还经常搞备战,挖地道,学校地下到处是地道,有时上着课,突然防空警报响了,大家就往地道里跑。村镇上到处是刷的大字标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很多年以后,那些废弃的地道坍塌,曾经使学校的教室倒塌。我们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宣传,我是小队长,领着一组5个孩子,晚上挨家挨户跳忠字舞,唱《北京的金山上》,《天大地大》。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二年过去了,大约是1972年,爸爸终于做工通家里的工作,决定全家搬到镇上去,吃商品粮,当时,人们非常不理解,定量供应是不够吃的,而且,吃不到农村的新鲜粮食,爷爷极力反对,我们搬到镇上第二年,爷爷才被爸爸妈妈接回家。

  我现在能够理解爷爷当时的心情了,我们家当时在村子里有一个相当好的院落,房前屋后,白杨树、榆树、柳树环绕着,夏天非常凉爽,大树环绕中,有很大一个园子,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树,有杏树,红杏、黄杏、一半红一半绿的口味各异,有樱桃、毛桃、李子、黄太平,还有长长的挂满故事的葡萄树,小时候每年的七夕节,我们都跑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是奶奶讲给我们的鹊桥会的凄婉故事,说是不说谎的孩子,七夕这一天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话,于是,每年我们都努力不说谎,想听听鹊桥上的有情人在说什么?在果园中的空地上种上各种时令蔬菜,全家吃不完,送亲戚朋友,到了秋天还要晒成干菜,冬天吃。这样好的园林“别墅”现在是求之不得了。难怪爷爷不弃不舍,最后房子还卖给了姑姑,目的是要她管好果园,可是,几年后果园就没有了。

  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吉鸿昌传》,六十四开本,绿色封面,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爸爸从镇上回来,叫我过去,每次都是叫弟弟,给他糖或者钢崩,我高兴的跑到爸爸面前,爸爸从兜里掏出一本小书,告诉我好好看看吧,这是民族大英雄。我高兴的接过来,如饥似渴地趴在炕上就读了起来,没读几句,一个成语就难住了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我只好求教于父亲,父亲耐心的讲给我听,说吉鸿昌是穷苦人出身,没有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这句话是说他的家穷得什么也没有,这本书是吉鸿昌将军的夫人写的,情节真实动人、文笔质朴无华,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到现在30多年了,我还可以讲出里面的片断。

  说来有趣,中国有句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可是,我却是在小学3-4年级看的西游记,竖版繁体字的120回本西游记,我现在的繁体字的基础就是那时积累的,由于故事情节吸引人,我记不清看了多少遍,我的读书生涯就是这样开始的。

  父亲是个有远见的人,我们人生的彻底改变,是父亲毅然带我们走出农村的结果,那是具有历史意义1972年,那一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大事记,中美建交。

个人简介
太阳能行业资深经理人,有朋友曾经评价过本人,非常自信!没有办法,人生没有自信一事无成!学工的出身,做过国企、私企、合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熟悉钢铁、太阳能、节能玻璃、汽车配件、家具等行业,学过工科也读过北大的MBA,…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