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的尴尬

陈嘉珉 转载 | 2008-12-31 21:14 | 收藏 | 投票

陈嘉珉按:从评论文章中吸取知识营养是我上网八年来最大的收获。在评论文章中,最珍贵的是批评文章,当时看了不舒服,但数月或数年之后细读,常常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为便于集中浏览、温故纠错、增进交流,特开设“他山之石-网友批评(转帖)”专栏,存放已拜读的评论文章。

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的尴尬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20/104970.html

作者:包晓光 | 原创 | 2008-03-20 20:59 |

标签:认识局限

拜读了崔长林先生的评陈嘉珉〈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陈嘉珉的两个不是想向人们表达些什么之后,本人感触颇深。这种争论向人们诉说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很多是模糊不清的。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流传数千年,在空间上能影响世界,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传统的东西具有极大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流传,近些年来在中国遭遇到诸多尴尬的局面?

第一,现在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的言论,我们有些理解是歪曲的。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政治原因。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其次,教育原因。传统的教育已经快断代了。再次,认识原因。现代西方哲学派别之一的哲学解释学认为,解释是对文本作者原意的回复,解释往往会超出作者的本意。解释者的历史性是不可能消除的,恢复作者的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解释是一种创造,是相对的、多样的、无限的。例如《红楼梦》,有人认为是六十四卦的演义;王国维认为是解释人生的痛苦;胡适认为是曹雪芹的家史;文革时被认为是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第二,我们很多人没有感知到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人类的认识是凭借感官进行的。据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信息量的来源,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占83%(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们的感觉能力有多大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眼是通过光线来感知外物的,当光线照在物体上并反射到人眼的视网膜上,人眼才能够看到外物,也就是说没有光线照射的外物我们看不到。而人眼并不能接收所有的光线,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可接收光线的波长范围是3900埃——7700埃,在这一范围之外的光线叫红外线紫外线,人眼感知不到。这就是说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我们看不到,因此也就无法把握得到。人耳也是有限的,人耳接受声波的波长范围是20——20000赫兹,在这一波长范围外的声波我们也接收不到,所以我们不能听到世界上所有的声音。

来自印度的“盲人摸象”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世界被比喻为大象,感觉有局限的我们被比喻为盲人,每个感觉有限的人都在述说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见解,因为感知的不同,结论就大相径庭。道教的“坐井观天”的故事也是说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所以,我们的感官是有限的,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是难免的,但我们得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是可以和睦相处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尤其是在现时代的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服务于当今社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ICP041343 网监备案1101050605

Copyright 2004-2007 版权所有 价值中国网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