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北京之行(七):“中国书店”

赵峰 原创 | 2008-02-12 11:49 | 收藏 | 投票

08北京之行(七)

“中国书店”

 

25日一天没事,正好到城里转转。

出门前看了《亚当.斯密通信集》后,特别想读休谟的《人性论》和《自然宗教对话录》。在武昌几个大一点的书店都没有找到,而且当当也缺货。到北京后,就想着也许在“中国书店”可以找到。

 

在新街口有一家“中国书店”,是一家旧书店。

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到旧书店淘书。这可能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我总是喜欢读那些被叫做“经典”的东西。这里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成为经典的东西肯定是被普遍认同的经受了时间检验的东西,买这样的书上当受骗的机会相对要小一些。那些成为经典的东西,真正的读者其实很少,很多人慕名购买经典之后,未及细读,就被经典的枯燥晦涩和乏味吓倒,于是,旧书店就成为经典的归宿。那时候,我就在“中国书店”买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范文澜的《中国史稿》、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等。

旧书店的书都很便宜,我刚上大学时买的九成新的《资本论》三卷本花了不到1块钱。旧书店淘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本身也是一种收获。我记得二年级时在一家旧书店买到《叶适集》的二、三卷,而第一卷是在几家旧书店搜寻了好几次才找到的。当最终在某个角落发现自己苦苦寻找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那本书时,那种“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实在快意极了。

 

“中国书店”的布局和二十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书店分为里外两进。外面出售的是一般书籍;里间出售的应该是精品。里间也是估价及收购的地方。里间的“精品”,相当一部分是画册,摄影作品,有一些似乎还具有文物的性质,价格都比较高。外间大多是一些旧版书籍,五花八门什么类型都有。缺乏有效的归类,寻找起来比较麻烦。在武汉也逛旧书店,有一些绝版图书可以在旧书店淘到。武汉的旧书店,比如武大附近的集成旧书店,书籍归类排放,便于读者查找。但集成旧书店相当一部分是旧教材。说是旧,其实相当一方面非常新,有的可能还没有被翻过。

在进门右手的一个柜台上找到了《人性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版本。原价3.2元,却标价40元出售。像这样的书籍,虽是旧版,却不具有文物价值,因为过一定时间,出版社可以增加发行。我怀疑是否标价错误,就咨询了营业员。营业员的回答有点不耐烦:“就这价!”这套书的品相已不是很好,再说,营业员的品相也不好,我就打消了购买的念头。我还可以到商务印书馆去碰碰运气。后来在商务印书馆,花35元买到全新的一套。

 

    不过,在“中国书店”还是有收获。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中的三本。斯拉法(18981983年)是意大利经济学家,为了逃避法西斯,在凯恩斯的安排下,1927年进入剑桥大学。斯拉法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编辑出版《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30年代初期起,斯拉法就着手收集、考订和编辑李嘉图的全部著作和通信,在多布(1900—1976年)的协助下,到1951—1955年终于完成了10卷本的《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完成对于李嘉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斯拉法对经济学作出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的《用商品生产商品》。斯拉法被凯恩斯誉为经济学天才,但很少出现在世界学术会议上,也不轻易发表论著。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经30年研究,于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在该书中,斯拉法证明了如何有可能解决李嘉图终生困惑而未找出的“不变的价值尺度”问题;该书还被认为对马克思提出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作出了有益解释;被认为对丰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完善资本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的出版被誉为经济学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后来,斯拉法成为新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也才成为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支柱。

    关于斯拉法,还想到另外一件事。斯拉法还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建者葛兰西(18911937年)的亲密朋友。葛兰西入狱后,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继续同法西斯作斗争。葛兰西的学习资料就是斯拉法提供的。斯拉法为葛兰西提供一笔资金存放在书店,葛兰西只需要给书店提供书目,就可以得到书籍。后来,葛兰西写作了32卷的《狱中札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革命理论。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