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咋没有应对拍砖的底气?

范子军 原创 | 2008-02-27 12:39 | 收藏 | 投票

教育部咋没有应对拍砖的底气

 

针对近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音乐试点开设京剧教学的热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5日表示,从今年3月份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25日新华网)。

就在几天前,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炮轰铁道部应对雪灾不力,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猛烈回击,针对他们言论交锋中弥漫的那股剑拔弩张的火药味,不少网友认为,即使批评者说错话,铁道部也应该有“雅量”,因为这体现出一个部门接受监督的“诚意”,事关能否切实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监督氛围。

而此次教育部针对社会舆论做出的回应,则让人颇觉其底气不足,而最终体现出的同样是面对舆论监督所缺乏的“诚意”。“推广”不是“要求”,即使玩文字游戏,“推广”不是“要求”是什么?“要求”不是“推广”又是什么?!而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这可是明确的 “推广”“要求”啊。

客观地说,近年来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在认识上是一致的,但实践中如何来操作,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社会公众,一直莫衷一是。教育部此次在中小学试点推广京剧,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诚如司长姜沛民说,“我国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我们对整个改革的方向应当肯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任何一项探索性的新政出台,社会民众难免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很正常。一方面可能是观念问题,另一方面,则可能政策本身确实存有有待完善的地方。就像王旭明所说的,“试点工作一定有一个原则,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原则,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这一点,教育部如果能够坦然表明自己的态度,相信社会公众肯定会给予理解、支持,可遗憾的是,教育部的回应却在是否“推广”、“要求”上做起了文章,让人明显感到其方向感、自信心缺失,对推行这项试点方案缺少应有的底气。连自身底气都不足,人们该怎么去贯彻执行呀?

这种“一顶就乐,一拍砖就动摇”的现象,尽管与“一表扬就笑、一批评就跳、就恼”看上去有所不同,其实却存有共性,那就是我们尚缺少开诚布公、平等沟通的诚意。随着政务越来越透明,听到不同的声音乃至尖锐的批评,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有利于我们集聚群众智慧改进和推进工作,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如果我们缺乏雅量、底气和诚意,面对批评、质疑、争议,或强势打压,或不予理睬,或避重就轻,或顾左右而言他,无疑不不利于舆论监督环境的改善,不利于民主和谐氛围的增强,不利于每一项事业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

 

 

个人简介
观察中感悟价值; 学习中提高素养; 交流中拓宽视野; 思考中品味人生。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