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秘密和哲学价值

陈俊 转载自 乾泉新浪博客 | 2008-03-31 21:10 | 收藏 | 投票
易经的秘密和哲学价值
作者: 乾泉

 

 
 
 
    一.易经是一种抽象的方法体系

    自古以来,对易经进行著释和探讨的书和文章很多,从而让人们从中发现,它几乎与所有的学科都有着某种貌合神离,似是而非的联系。肯定者谓之为:“范围天地而不遗”的大道理,否定者则认为易经是古人简朴的头脑在占卜之中形成的,是没有多少科学意义的东西,在易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大多是附会的。不可靠的。当莱布尼兹从中发现了它的家数结构与其二进制算法可以相互印证时,惊叹不以:“中国人在二千年前便失却了这文字的秘密读法,在这书里包含着不可思议的神秘”。又说它:“虽为千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却没有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
    易经究竟包含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神秘而使它与各种专门的学科有着联系?并且,随着人们的认识愈渐深化,愈说它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呢?我们认为:只有作为认识的方法,才能具有这种非凡的作用,也才能贯穿于人们的各种认识之中。关于方法:黑格尔这样说过:“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一种绝对的,唯一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这是理性企图在每一个事物中发现和认识的意向。”马克思也说道:“我们在运动的逻辑公式中找到一种绝对的方法,它不仅说明每一个事物,而且,本身就包含每个事物的运动。...绝对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是对运动的抽象。”
    在今天,我们说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世界观,然则在更多的时候更注重的却是一种方法上现成的观念。或是调换了角度后,现成方法上 的新观念对旧观念的否定。对这些现成观念,新的观念的方法来源则较少深究了。而在古代中国的哲学者,却称他们的事业就是求道,求规律,求道理,并举一反三地用以解惑求知,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现象的,观念的东西,而更为主要的是形成这些观念和想象之上的更为深远的东西--事物发生,发展到终结转化的,可经验到,反复验证到的,抽象非直观的,事物自己运动变化的道路,规律等,并上升为人的主观活动的,用以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方法。
    就易经的字意讲:易是运动变化的意思,经是道理,规律的含义,易经就是运动变化的道理,是运动变化的规律。关于《周易》,有人认为:“周”字不仅 是周朝的名称,还有广泛普遍的意思,因此“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易经没有古易,殷易,商易,而有周易之名,是说明易经此时已成为了“从普遍意义上反映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书了。在《系辞传》中,作者便对之进行了这方面充分的论述了。
    假如易经是一套方法,那么对于易经所需要考证并与探索的应该是:它从何种对象而来,是否完整,系统地反映了对象本身?这种从某一对象来源的抽象体系能否成为一种“范围天地而不遗”的绝对方法?又怎样可能呢?
    可以肯定的是:易经是源于天气日历系统的抽象。他的形成是从远古的绳结文化时期边开始的,河图,洛书便是属于这个文化时期的产物,它是后圣赖以根据改进了的测时方法(即由纯粹的观察天象到兼测日影来确定时节变化)基础上形成阴阳八卦的文化遗产,继之则是充实八卦类象,形成六十四卦,再到象形文字产生,用文字解释卦爻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六十四卦。最后则由道家老子将之引入自然物理世界的本原系统形成准唯物世界观,由儒家继承,诠释形成天命思想,引入社会形成相关的儒学理论等,从而使其发展成为与广泛对象相对应的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易的形成及其本意

    《易经》源于对天气日历系统的抽象,以早有成论。这不仅是因为用天气日历方面的知识能够恰当地解释河图,洛书,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而且,还因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须要有 这方面的知识文化来为之服务。有史可考的早期人类,从原始的渔猎采摘的“穴居野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到有固定居所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来,早在七八千年前便以开始了。而农业生产的收播和管理,必然要求人们对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时,地理,相关农作物等有关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若无这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农业生产,并发展农业经济是难以想象的。从众多考古史料及其年代来看,农业及畜牧业发展到能保证有固定居所的先民们的生活需要的年代,早在有文字可考更为久远的年代便形成了,由于文字是起源于比之更晚的黄帝时期,在这之前的几千年的岁月中,若无能记录叙事,相互交往的其他方法,要想形成,运用,传播多方面的知识来维持和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难以想象的,故《系辞传》中说:“上古之人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因此,在象形文字之前,结绳记事,阴阳八卦这些简单的文化记叙方式,辅以言语交往传播,便在缺乏书写工具的情况下,占着了主要地位。河图,洛书及阴阳卦画等。正是这些特殊文化的特殊遗产。它们虽然对今人来说是十分抽象难解的东西,但之于古人,则又是另一景况了。因此,《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再则“河图”,于是始作八卦。
    河图是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在一年中的变化所对应的地上四时变化形成的一种图示。其中还有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思想。而洛书虽是一至九组成的九宫图,是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有人用其总数45与平衡数15之倍数为三,接近圆周率,而论证了该图表示园,是古人关于天的概念,但九宫图却不是静止不动的,按四对角之数各自与相邻两数之和与平衡数十五之差,还可算出这种状态与9.5.1线有26度34秒的偏转角度,这也近似于地球的黄赤交角。洛书被古人用来表示围绕地球转动的天,也是确证无疑的了。
    河图,洛书所包含的天圆地方,天动地静,五行生化等思想认识,仅仅是依靠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并结合地上季节变化来建立的,从而寻求到了天地之间相互影响 的一定的规律性。而后又发明了通过测取日影长短来确定时节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夜晚在固定时间,地点和参照的情况下观察天象要方便得多,这种方法是用一固定圭台,其上立一杆,在每日一固定时刻观察日影,其长短的变化就能反映四时的变化。同时,用移动圭测日影,还可以测取地之中,亦即太阳的直射点。在这种方法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昼夜长短的变化,便形成了太极图,及八卦易经。这从“卦”字及太极图本身就可证实这种观点,“卦”字从圭从卜,圭为测取日影的圭盘,“卜”为杆及其投影之象形,“卦”字本身就是测取日影的意思。日影在赤道线上一年内的变化为一正弦曲线,随纬度增加,其夏季投影和冬季投影与立春,立秋投影之差形成的曲线,虽因地球表面的曲率而有变化,但在黄河流域所处的地域中,仍近似于正弦曲线,再加之 立春,立秋两个时节,昼夜长短相等。夏季昼长,夜短,影短,冬季昼短,夜长,影长,这种黑夜与日影长短在季节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正弦曲线的相互吻合性。是形成太极图阴阳部分相等的另一依据,为了形象地说名之,拉开立杆投影点,或因圭台园形,而用正弦曲线等分之,以形象地表示寒暑的交替变化,或谓日影,昼夜的长短变化所反映的寒暑交替的周期性,而画为圆周,总之,是形成了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太极图了,阴阳鱼中的 两点,便是卦杆的位置,黑白部分代表冷热或寒暑,其乾锐离震翼坎艮坤八卦的S形摆布,便是根据节气性状来的。此时,两仪为冷热或寒暑,四象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代表四季。八卦中乾锐为春,离震为夏,翼坎为秋,艮坤为冬,八卦二十四爻,便是二十四个节气,而六十四经卦中,除乾,坤,未济三卦,一代表天,一代表地,一表示承上启下,从屯至既济六十一卦,共三百六十六爻,则为一年之天数。
    由此可见,易经是从天气日历系统中抽象出来的观点,是能够用古人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主要文化形式乃至天气日历系统与其对应解释的关系等丰富的历史资料予以证明的。

    三.易理及其运用

    易经虽然是从天气日历系统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象数符号系统,但后来却与实用的天气日历分离开来,并发展成为了一种思维方法,对古代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经卦,虽然仍有天气日历系统的概念痕迹在,但这些却愈渐成为了可类通万物的抽象范畴了 。她虽然没有给我们建立起任何一种完整清晰的世界观来,但它那抽象的体系却意理无穷,耐人寻味,至今仍是魅力不衰。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众多认识和观念,虽不泛中肯之见,但也有不少附会曲解之弊。对其意旨的考证和发掘,只有结合新的认识和通行的哲学概念,对之进行新的诠释和印证,才能推存出新。
    在易经的象数系统中,太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义,通过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经卦,则会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故古往今来,对太极进行研究而下的定义很多。如太极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太极图非常形象地告诉人们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是同类两种异质性的对立的事物按相异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而生发变化的。因此,太极就是相异相成,对立统一的既在事物之先,又在事物之中的道理了。两仪就是这种相异的,对立的同类两种事物;太极是天地万物的名称,它相当于存在这个概念,两仪则表示为太极对立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这两个矛盾着的因素,相互斗争,相互转化,从而使事物在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得到 了发展,当这两种矛盾的因素达到均衡状况时,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只要加速内部矛盾,事物就会显著运动快速发展。因此,矛盾是普遍的,斗争是生动的;太极是独立不再改变的本源,两仪是一阴一阳的同类两种异质对立的本源存在,它们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为四象,八卦和万物,因此.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故太极又是太一等等。
    太极本意为寒暑交替的一年,或为昼夜交替的一天,引申之,则既是具体个别的存在,又是由个别存在所组成的整体系统等。就太极的字意来说,是至高至极的含义。是大至整体,小至个体的意思。从哲学世界观这个层面上看,称太极为“范围天地而不遗”的,相对于思维所需认识的任意对象也不为过。因此,说太极是一个没有具体所指,却又对应所有对象的一个空名--即无极也是对的。我们需要认识某一对象,某一对象就是太极。
    太极图则形象地定义了太极这个概念,这就是:任意对象都是现实两个矛盾着的方面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也即一个统一体中。有两个在运动变化中彼此相互转化的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与太极所指对象的形体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存在,因此,太极是“函三为一,”或“三一之宗”的一个统一体。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对此有过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太极“先天图者,环中也”,此消彼涨,相互转化,循环无穷的阴阳两个方面,被统一于太极这个环中,因此太极是:“奇偶之两,中节藏三”的“三一之宗”,而且,“奇一,偶二,即三两之原”,意即:阴阳这两种相对相因的方面为偶,是两仪是四象之原,偶二与奇一为三,是八卦之源。对这三个方面,他用正因,反因,公因来分别命名之。并以为:公因超然于正因,反因之上,统贯正反二因。正因,反因即阴阳鱼代表的两个方面,也为两仪,是事物内部两个矛盾的因素。也是对象的基本矛盾。其表现则有四种形式,即四象。同时,还有一种因素统贯这对矛盾,从而使对象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序。这三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使对象在其存在与运动的形式上具有多种形态,八卦就是对这些形态的表述。比如:人是需要,劳动,意识三位一体的存在,需要与劳动的矛盾是人的基本矛盾。当人的劳动能力与自身的需要发生了不能平衡的矛盾时,意识的参与,使人的行为构成了一种交互关系的复杂表现。因为意识可能是仰制需要。或激发需要。或是激发劳动创造力,激发冒险行为,或是通过认识重新调整并改变需要和劳动之间那种不平衡的矛盾关系等,而产生复杂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了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又如: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位一体的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基本矛盾,马克思命名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现实表现,则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世界是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用哲学术语讲则为主客体关系是基本矛盾,它集中表现为社会的生产力;颜色是红蓝黄三色一体的系统,黄色是一种调和性的中间色;物质是电磁性,质量性,形体广延性三位一体的存在,静电性和质量性是基本粒子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一组属性,一当正负电性所代表的两类本原物,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使彼此的电性被相互中和抑制掉后,便由这两类本原物构成一种新的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其质量性被凸现出来,有的还新生出磁性这种属性。因此,物质在这一阶段,有的以质量性与形性为一组属性存在着,有的以质量性与磁性为一组主要属性存在并相互作用,这些粒子之间继续发生作用,并逐渐聚集增大,成为可直观的物质,在直观物质的世界中,质量性与形体广延性是物质间相互产生机械作用的一组属性,物质的电磁性则为被抑制在其内部的潜在要素。星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应该是单纯的质量现象,电磁性与质量性应是这一阶段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组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易经方法是与一元逻辑,辨证法等不同的方法,这种区别就在于:易经的对象是具有三个方面属性的,辨证法的对象则为两种相互转化的方面,而一元逻辑则在其泛用本质概念述其对象中,本质有时是对象本身,有时是对象某种属性,有时甚至还是该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性,特征等,其结果是将对象支解得难已整合了,本质的光芒如同波光一样散碎得让人眼花缭乱,对象在其认识中被描摹得模糊不清。
    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存在本身,关于存在的一切运动变化现象,都是源于存在本身的,而其为什么运动变化,则是存在所具有的属性使然。因此存则立,性致动。不存在,就不会有其相应的属性,没有其相应的属性也就不会产生关于存在的那些运动变化的现象,而存在的多种运动变化现象,本身就表明了存在属性的多样性,一元逻辑认为存在属性的单一性是其只能分解对象,却不能整合对象的主要原因,辨证法虽然意识到了对象及其属性的非单一性,一种认为事物内部包含了两个矛盾着的因素,彼此相互斗争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但是,这种结论却是脱离了事物外在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而将事物变成自我不断否定的运动不止的东西,因此是在一分为二,二而和一中打转的方法;另一种则对异质性对立存在的事物相异相成之后,又将怎样上不能给以解答,因此只能在二而和一,一分为二中打转,并且,辩证法的这两种形式在过去的辩证法中的相互转化和斗争,使辩证法成为了一团迷雾。
    存在的属性是存在致动的内在因素。它是变化的,并有相反的东西,是构成存在不可分割消灭,而只可起伪的要素。属性的相反性表明了事物的异质性或相对应的对立性存在,有A必有反A。这种对应性存在的两类事物又是遵循着: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相互需要而同一,相互争执而斗争的原理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的。对象内部属性之间此消彼涨所反映的矛盾转化的现状,只是对对象与外在事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反映。对象的某一属性在变化起伪的过程,也就是对象的这一属性与外在事物相应属性发生联系与作用,从而使对象从这种状态向另一状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象发生运动变化的过程。属性被完全改变或被分割消灭,那就表明了该存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因此,事物内部两个因素间的此消彼涨相互转化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离不开与其相应的外因条件的。否则便是事物内部的无序与混乱,这种混乱和无序,只能使其解体和从新结构。因此,任何体系均是一组基本矛盾及其制衡因素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这三种要素,也是构成八卦的要素。在四象,八卦中,这些要素仅仅只是被作了两极化处理:即强弱,主动,被动;消极,积极,因此,有如式之状态和结构。
    由此可见:太极是任意对象,两仪一方面是对象本身的一组主次两方面分别与外部事物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还是与对象本身相对的异质性的另一存在,对象为本,另一事物为末,因此是对立的本末两类事物。四象一方面是对象两方面相互转化所决定的事物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对立的两类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八卦一方面是对象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系统状态,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完整事物被生成的反映。易经的太极到八卦顺向是对象进行区分,解构,剖析,定义的方法,也是对象与其相对事物相互作用形成相应事物的生化过程,也即系统演绎的方法。逆向则为归纳抽象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周易》的六十四经卦:乾,坤为生物之本,是过程之外的生物之源。代表了事物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万物由初生发育的屯开始,经过蒙昧状态,通过需,讼,师,比,而达较丰富的小畜,这是对初生之物的抚养和教育,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的能力。“物畜然后有礼”,因此,又有代表礼仪,规范,原则以及实践的履产生。履而泰或否,表明约束和履行所产生的矛盾现象,再至同人而大有,而谦,而豫,而蛊,而临,而观,而噬嗑,至贲。《周易》在这里阐述了因为礼仪,规范,原则,组织而产生的chi序中,有德者居之。有才智者用之。如此便发展壮大至噬嗑的吞并和扩张,以至贲的修饰和繁华,这便是发展达到顶端的时候,标志着在一定水平和条件之下,亨通到了尽头,接着便是剥落的时候来临了,由剥而复,而无妄,而大畜,而颐,以致大过,这是为了恢复而行的过急举动,因此必陷入艰难的坎陷,在坎陷中思索奋进,最终将冲破以前的局限和框框向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迈进。新时代的召唤就向男女之间相互感应一样,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发展壮大。此时,也有可能发生倒退,遁就是表示倒退的意思,以下则在充满着艰辛的矛盾中直至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即既济。然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并非到此便终极了,故“终止则乱,道穷而反”,因此,又会产生混乱,这是无法穷尽的,因此用未济结束,以象征天道的循环不已。
    我们知道,《周易》之前有《归藏》,《连山》,它们便可能是由于不符合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一般过程,而被《周易》所取缔,逐步在认识和运用中被淘汰了。从此,我们还可看到:前人对易经体系的建立所花费的心血,远比今天那些一管之见的哲学体系要丰富和扎实得多,易经虽然简单明捷,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精华之聚。
    易经虽然未给我们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世界观,然而,我们却能透过它对世界的分析和认识的方法,程序,乃至大过程中看到;社会,历史,人,自然等等的产生和发展。这比古人在他们的条件上建立世界观对后人更负责任。
    因此,孔子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它:“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个人简介
又名:陈禹霄.入选“世界名人网”策划人,胜者集团事业合伙人,特约记者。首创“中医式咨询”、“宗教化营销”,尝试通过“中医式咨询”给策划正名。有志于通过“全息策划工作室和胜者集团”这两大平台,借助全息策划技术,顺应…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