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也有正面作用

和军 原创 | 2008-03-04 22:36 | 收藏 | 投票

大学生就业难也有正面作用

毋庸质疑,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其实不单大学生,就是硕士、博士就业状况也比原先差多了。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为社会所垢病,就不难理解了。究其所以难就业,教育产业化是公认的“祸首”,供大于求,自然就难了。此外,教学知识陈旧、学生学非所用是教育落后因素;大学生依赖性强、准备不足是其自身因素;用人单位择人标准模糊、中介不力是社会因素,等等。以上认识,都从某些角度说明了就业难的原由,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如果从更广的范围探讨,类似原由恐怕还可以列举更多一些出来。

基于此,笔者在此并不想对就业难的原因或不利影响作进一步的探讨,而想就大学生就业难的正面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人们一般很少提及的。

首先,就业难会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就业难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落后这一点难逃其咎。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最后堡垒中最坚硬的部分。教学方式陈旧、知识老化、学生学非所用等问题是教育部门长期以计划经济手段、垄断方式办高等教育的直接后果。但传统计划经济的难缠之处在于,你如果不逼它,它是不会主动求变的,即使变,最多也是被动应付而已。就业难无疑会形成这样一种倒逼机制。例如今年考研人数净下降,就是考生理性预期与劳动力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一些二、三流高校已经很难招满研究生,有的考生宁愿放弃某些高校主动调剂的机会,也不愿再干耗几年青春,就反映了对这些高校教育质量的不认可。这种情况,再加上2010年后一段时期内适龄高考考生人数的减少,会体现招生市场竞争效应对高校的压力,也会对教育部门有所触动,从而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就业难会促进就业环境的改善。其实,就业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总体素质的提高。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化本身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平心而论,产业化还是在短期内提高了国民总体素质。虽然如今大学生的平均水平的确不尽如人意,但由于基数大,所以与过去相比在国家的人力资本储备方面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人数增多,总体供大于求,一部分无真才实学的、长线专业的、个人能力不足的大学生首先遭遇到就业困难,这是大学生就业难中的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之外,实际上,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身份是大学生。而在此前,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很少,尤其是农村青年,一天没事干晒太阳,这种情况就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早就指出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中存在大规模隐形失业的情况。但对于这种大规模的隐形失业,由于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实际上并没有谁会把这一点当成是一个问题。大学生则不同了,国家、家庭花费很大成本来培养,到头来就不了业,政府压力是不一样的。除去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就业环境不良是重要因素。例如有的学者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个体户户数净减少,就与税费太高、办事太难、政府扶持不够、服务不到位等因素有关。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下,如果地方政府能够秉承科学发展观,将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则势必会在改善政府服务、增加扶持力度等方面下功夫。诚如是,则就业环境会得到改善,不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全社会也大有助益。

第三,就业难会优化资源配置。大学生乃至硕士、博士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不再维文凭是举,而是更注重实际能力水平的事实。此种情况对于破除文凭崇拜、回归能力本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对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文凭热流行、假文凭泛滥、假的真文凭出现等不良现象是一个有力的遏制。相信在高学历者就业难的宏观背景下,热衷于文凭投资的行为将逐步减少,最后将学术天地归还那些真正想搞学术的人,使学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个人简介
和军(1972-),籍于山西天镇,长于内蒙兴和。拜经济学十余载,实苯鸟而后飞。教书匠,傻博士。性善彻悟,自得其乐矣。
每日关注 更多
和军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