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痛 痛后何如?

段军山 原创 | 2008-05-17 08:42 | 收藏 | 投票

地震之痛   痛后何如?

 

汶川之震,可谓惨烈,已超唐山之殇。让吾等小老百姓揪心不已,电视都不忍卒看。忆及小时候的经历,在户外搭棚的日子,但那次非常轻微几乎感觉不到。这次汶川之震却在悄无声息中奔临,让国人罹此大难。近日有很多说法,关于预报的争论和各种稀奇古怪的震前征兆,其实有科学素养的人稍加思考就知道,相关不代表因果,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甭说临震预报准确率(几乎为零),连中长期预报准确率也相当低,入地确实比上天难。更别拿张衡的地动仪说事了,那只是个测量仪(根本起不到预报的作用),且很不精确,试想,千多年前的科技水平跟现在有得比吗? 看来,预报难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问题,关键是防震的策略和应急反应机制,这次汶川地震,还是美国地震局最先报出震中和震级,人家米国人还在睡梦中啊,这才是国人值得羞愧的地方。台湾和日本是地震最频繁的区域,但其防治策略包括住房的建设以及对国人的防震自救教育值得我们学习。血的教训,不应该再用血来偿还。

 

几万条鲜活的生命,在霎那间就停止了呼吸。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将如何面对震后的岁月,警钟长鸣,为谁而鸣? 政府担负灾后重建的责任,应该在地震带活跃的地方,严格选址,严格按照抗高震级标准来建设老百姓的安生立命之所,特别是学校,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加强对国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灾害自救知识的教育,国家还要拿更多的钱来训练自己的专业级的灾害救援队,别只投高速公路、大型工程,在人命关天面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值得的,麻痹大意、有意松懈就是不负责任、草菅人命。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逝者已也,活着的人却要忍受无尽的煎熬和痛苦。在现今的收养法面前,让很多有爱心和家庭条件很好的人士可能失去收养的资格,应该修改。因为家庭的氛围和孤儿院的氛围是很不一样的,法律要尊重民意,也要考虑执行后果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显然应该包括心理的愉悦和感受。

 感谢总理和总书记,你们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鼓舞斗志,亲自指挥,感谢媒体,感谢子弟兵、武警官兵、消防战士,感谢一切有爱心的人们,不轻言放弃,我们与灾区人们同在。但在未来的岁月里,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细细致致的谋划,从经费上、立法上、监督上做好灾后重建,更加人性化的安排活着的人的生活和心理安抚,是下一步的难题。让我们为他们祈祷,灾难快点离去,快点离去! 

个人简介
言近其旨,近于泥土之根;若思如风,风当行于华夏之顶。俯瞰之与仰望,当尽平生之心力,在思想喷薄若镣铐之舞里,倚醉当歌,如犁行大地,吾当扶锄,吾本农民。
每日关注 更多
段军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