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 胡锦涛到校祝贺

翟智高 原创 | 2008-05-04 00:17 | 收藏 | 投票

  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日到北京大学考察,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

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对胡主席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彻底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历史,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纪念“五四”运动,就应该有“五四”青年那样的长远目光和理想,为不断追求科学、追求民主的“五四”精神赋予新的内涵,更好地服务祖国。唯有这样,“五四”精神才会永不衰竭。

 


 

“五四”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为国家兴旺而不断追求科学、追求民主的精神,是一种为祖国繁荣而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从“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无不充分印证:青年的命运只有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才会展现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更好地服务祖国,就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把满腔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奉献热情发挥出来、汇集起来,凝聚成岗位奉献的滚滚洪流,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更好地服务祖国,就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准学习成才的立足点和切入口,不断提高成才的层次,努力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要在奉献中确定人生的坐标,为祖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更好地服务祖国,就要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附录:许智宏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

    就在昨天,胡锦涛总书记来校视察期间,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一同回顾了北大110周年光荣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从1898年至今的110年,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898年的中国,“瓜分大祸,迫在眉睫”,而2008年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国力日盛。我们将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是不可阻遏的历史大势。
   在这110年中,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乃至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回想戊戌年间,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宗旨,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给光绪的奏折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大学唐“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亦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之出出于此,声名之系系于此。”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有着“五洲万国共观瞻”的志向,就有着追求一流的理想。几代北大人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北大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回顾这110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塑造了今天的北大:

    第一是“五四”前后。1916年,蔡元培先生接任校长,他倡导“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将北大改造成为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这一时期的北大,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代表着新的时代精神。

    第二是西南联大时期。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锻造了北大追求一流的坚强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北大建设一流大学的梦想始终不渝。

    第三是1952年院系调整,一大批学术巨擘汇聚于此,北大成为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第四个时期,就是百年校庆以来的这十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被证实确定为国家战略。北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巨大支持,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今天,既是北大建校1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国家实施一流大学计划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回顾这十年北大所走过的道路,必将启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过去的十年,是北大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同行,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十年中,我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继承和发扬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十六字”改革方针,启动“元培计划”,成为“元培学院”;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和培养模式,推行新的培养机制和导师遴选机制;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十年中,北大共培养了近三万名本科毕业生,两千名硕士毕业生,近8000名博士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了施永辉、许昱华、蒙晓燕等一大批学业出众、素质全面、品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北大学子。

    大学的基础在大师,十年来,北大立足于人才强校,始终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1998年,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不足30位,长江学者计划刚刚启动,现在我校的两院院士达到59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2人,长江学者10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8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教师群体。更可贵的是,涌现了王选、孟二冬等一大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代表。

    过去十年,是北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十年。十年间,北大的基础学科实力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已具规模,应用学科快速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999年至今,北大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4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项,共有16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展”。

    目前,我校共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在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我校18个一级学科,87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自2002年以来,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除军事学外的全部8恩0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我校共有3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11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为全国前五名的一级学科共29个,名列所有参评单位之首。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过去10年论文引用数据,北大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动植物学、地球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11个学科进入了全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一个门类相对齐全且特点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批优秀学科率先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个别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平台的建设,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北大在前沿学科领域的重点增长点,理论生物学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机构,承担了多项国家“973”和“863”重大研究项目。先进技术研究院、工学院、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等也分别承担了解放军总装备部、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全校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8.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翻了两倍,达到了17.8亿。

    我校发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综合优势,推动原始创新,鼓励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鼓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北大有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获批准专利数从1999年的5项增加到2007年的130项。

    过去十年,是北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十年。北大历来是思想文化的重镇,最近十年来,北大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精品意识和创新思想,自觉地承担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我们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例如,由袁行霈教授主编、36位著名人文学者集体编撰,历经7年而成的辉煌巨著《中华文明史》,系统总结了中华文明5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藏》工程,并与《大藏经》、《道藏》鼎立而立,对总结和传承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近的十年,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十年。北大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西方文明交汇互动的。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广泛地译介西学、博采众长,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始终致力于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2004年以来,北大每年与北京市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举办一届“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和响应。

    过去十年,是北大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行,加强社会服务的十年。十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主战场。以医疗服务为例,北大在京各附属医院年门诊总量超过6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5万人次,为首都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截止目前,我校已与13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地方合作创办了首都发展研究院、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使我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老师们,同学们:

    回顾过去十年德建设成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蔡元培时代对北大的发展种种规划和对一流大学的向往。在北大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蔡校长曾经提到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当时德国的大学,代表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但是,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支持北大发展。为此,蔡元培校长曾痛心地说:如果我们能急起直追,“何尝不可与为平行之发展。惜我国百事停滞不进,未能有此好现象耳。”

    与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北大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有幸分享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家长达十年的专项支持,这正是蔡校长当时梦寐以求的。这十年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努力探索,对“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於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十年时间证明,正是有了国家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才会有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正是有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投入,才会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制定和修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妥善处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优先,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第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构成了北大精神的核心部分,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以“陶铸群材,发明新理,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与北大教育实践相结合、北大的历史传统与新世纪国家发展需要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办学理念。

    第四,建设一流大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都只能给大学带来伤害,甚至动摇大学精神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力量,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埋头苦干。

    北大建校110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流大学的理想从未动摇过,一流大学的努力也从未停止过,可以说,创建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全体北大人最广泛、最坚定的共识,是我们创造北大新的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首十年,北大得到了建校以来最有利的内外环境,实现了最快最平稳的发展,为创建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到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相信,被打得整体学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实现新的跨越。北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为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中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座的有几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有的年富力强,有的像我一样,已经白发苍苍,但我相信大家对母校的爱一样深沉。正是我们的校友在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北大才得享有今天的国际声誉。

今天是北大的校庆日,同时还是五四青年节,今天是属于全体青年人的节日,在这里,我想再对北大的同学们讲几句话。

    四十九年前,我考取北大,当时我的校长是马寅初先生,马校长在谈到北大精神时曾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每当回想这段话,我们这一代北大人无不感到热血沸腾。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如今,我们已经年过花甲,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与共和国一起,分享了喜悦也经历磨难,我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母校。

    同学们,你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你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正在亲身经历着中国自184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盛世,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奇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你们在这样的时代,有幸求学于北大,接受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国家和人民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永远牢记马寅初老校长的话,坚定服务国家社会的信念,放下一己之私利,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你们一定能够作出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大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我们伟大的母校,也必将实现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

=============================

附录:

    北京大学以京师大学堂为其肇始。1898年7月4日,清廷正式下令设立京师大学堂,8月24日“礼部铸妥了官印,户部划拨了经费”,京师大学堂实际已经诞生。9月21日,慈禧太后以“训政”名义重掌政权,维新失败,各项维新政策皆废,唯独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直到1899年1月17日,《申报》上发布了京师大学堂的开学告示。

    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关闭,直到1902年12月17日,因八国联军侵占而中断的京师大学堂才重张开学,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张百熙出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1949年以前,民国政府将“12月17日”设定为北京大学的校庆日,也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庆日。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是一批来自大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才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五四精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又传承和发扬了五四精神。

    如今,将北京大学的校庆日定在五月四日,其依据是北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影响巨大,但与北京大学的建立无关系。

    因此,北京大学的校庆日就有从1898年算起的110年校庆,又有从1919年算起的89年校庆,逻辑上两者都能说得通,但从1898年算起更妥当些。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