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水

何军邑 原创 | 2008-06-15 14:0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我出生的地方,是西北农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子。我的家乡——会宁县,贫穷落后,苦甲天下。

  如果不是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使得会宁的名字进了历史教科书,恐怕生我养我的故土到现在还默默无闻。如果不是我的家乡自古崇文重教,众多学子通过读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得“高考状元县”的美名远扬,恐怕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还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哪里还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据说,很久以前,会宁并非现在这样干旱贫瘠,而是水草肥美,森林茂盛,很适合人类生存。我不知道这种据说,是不是真的。但既然我的祖辈一代一代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说明以前不像现在这样。清代左宗棠说的:“陇中苦瘠甲天下。”也算是后来的事了,还不能证明会宁以前本来这样苦。

  在我的记忆中,会宁的绿色很少,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像一个被岁月风干了年轮的老汉。那雄浑的黄土,纵横的山沟,干涸的河流,枯黄的树枝,脸上的皱纹紧缩成一枚枣核的农民,满身是泥土却又憨憨地笑着或大声朗读的孩子,都告诉世界,会宁,还很落后。不过有一点是城市所没有的,会宁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放眼远处,让人的心胸开阔大气。

  对会宁来说,一碗水,贵如油。我现在看见水,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记忆中,有几年时间经常没水喝。我们不敢洗脸,更不用说洗澡什么的了。不管大人小孩,都是隔好长时间,用一个吃饭的碗,盛一点刚好能把毛巾沾湿的水,擦几下脸,就算是讲了卫生。

  夏天下雨时,我们用家里所有能盛东西的器皿,在屋檐下盛水。屋檐下盛的水比较干净,是我喜欢喝的。孩子们欢快地在雨中的院子里跑来跑去,嬉戏打闹,无忧无虑。谚语云:天晴改水路,无事早为人。说是这样说,但一到下雨天,庄稼人总是要戴个草帽或者披件雨衣,拿一把铁锨,先去水窖附近,看一下流入水窖的水渠好着没,拾掇拾掇。又到每一个园子或者树林旁边,用铁锨弄出一条浅浅的渠来。看着雨水哗哗流入那些干旱得等水浇灌的树木花草中,庄稼人便蹲在地上,抽一锅烟,美滋滋的。

  冬天下雪时,我们去干净开阔的地方扫雪,收集起来装进水窖,融化成饮用水。我那时经常纳闷,为什么那些夹杂了羊粪、柴草和泥土,看起来很不干净的雪,等放进水窖里融化了时,我们饮用时却变得清亮清亮。道理现在我明白了,但那水,用今天的指标说,是很不干净的。

  我的母亲经常带我们姊妹三个去收雪。冬天天冷,我们还小,冻得双脸通红。但收雪却是边玩边干的活儿,所以也没觉得不快乐。把扫好的雪,先是堆起来,等塌上一两天,变实成了,就用架子车去拉雪,要么直接倒进窖里,要么倒在窖的旁边,让太阳晒消,雪水流进水窖。这样的活儿,一干就是好几年。直到后来我们姊妹考上学到外面读书,母亲跟随父亲迁到会宁城为止。

  庄稼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为了水,经常挖好几个水窖,有的人家有四五个。这叫未雨绸缪。想想都是辛酸的。家口大的人家,收雪经常要好几天。当那些水窖都盛得比较满时,便不用担心一年没水喝了,心里是踏实的。庄稼人的满足,就这么一点点。

  有时候,断水了,村里每家的窖里都没水了时,只好去几十里外有水的地方拉水。有的小户人家,亲戚少,没人能帮得上,只好用架子车,一家三四口人,拉一个装过汽油的桶,到几十里外去拉水。这一去,就得好几天。拉回来的水,也刚够用上一周,又得去拉。我们家也拉过水,所幸的是并非架子车拉个汽油桶那么小,是拖拉机或者汽车拉的大水桶。大伯在公社拖拉机站干过,认识的人多,交往广,能找到拉水的车。有一天拉回来水时,已经半夜了,全家人起来打着手电看着往窖里放水。

  现在的会宁农村,有的地方还是很缺水的。不像沿黄河两岸的人家,有的村子每家都有了自来水。我的老家,还是靠天吃饭,靠天吃水,基本没什么改变。唯一值得自豪的,可能是近年来考出来的大学生很多,老家的乡亲苦中也有乐。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去挑水。后来长得大一点了,我帮母亲挑水。看过一出戏,是秦腔,叫《李彦贵卖水》,印象深刻。当时也心想,什么时候自己担上一担水,去卖,就能换来钱了,兴许还能像戏中说的那样遇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少年时代的想像是比较丰富的,记忆也是深刻的。记得我每从水窖挑来水,我的母亲总要往水缸里放些碎杏仁或者别的什么东西,然后用杆面杖使劲搅上几搅。我们姊妹就爬在缸边看,那水缸里转圈的水,中间有一个深陷的窝窝,特别好看。我的记忆便也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美丽的漩涡中。

  诗人牛庆国的诗句:“握住一颗杏核/我真怕磕出/一口的苦来。”很形象地说出了我此刻的感受。现在看见社会上一些善良的人,为西部“母亲水窖工程”捐款,我打心底里感激。因为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没水喝口渴难耐的情景。

个人简介
关注和从事区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党建研究。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本站文字,版权属作者,不得擅自转载。 电子邮件:hjy8236389@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军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