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打愿挨的假院士案背后的名利诉求

陈则义 原创 | 2008-06-18 11:48 | 收藏 | 投票

    法制日报刊登文章,披露了一起以“院士评选”为名诈骗敛财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关制钧虚设“中国管理科学院”非法吸收“院士”,借机收取高额“评审费”。包括众多著名国企高管和高校教授在内的50余人上当受骗,受骗金额达280余万元。(6月15日《法制日报》)

   多少有些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只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而这些被冠以“社会精英”的教授、大企业高管会上当受骗?鬼才相信!当然,这里不排除个别人是上不受骗,但多数人是明知是假也要为之,愿打愿挨的背后体现的是名利的诉求!

    骗子并非多么高明,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研究透了国人追逐名利的心理,研究透了人性的贪婪与虚伪,研究透了中国体制的缺点,才敢于用露着钩的香饵去钓那些身居高位、道貌岸然的“大鱼”。他们深知,虽然这个把戏一捅就破,但却有很大的成功可能,名利的诱惑已经足以使一部分被骗者明知是当也一定要上。

    一方面,院士头衔的含金量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被“骗”者多数已经有了教授、老总的头衔,而在如今这个头衔贬值的年代,只有拥有了院士这个顶级头衔,才能使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跃龙门而化龙。有了这个头衔,倾刻间身价百倍,俨然成了高高在上的技术权威,随便说句话就成了专家意见;随便给哪个产品签个字就是权威认定;随便给某技术项技术评点一番,就可能使之成为市场宠儿。名利相随,签字的鉴定费得有巨额资金支持,这样“点石成金”的头衔怎能不令人趋之若鹜?不要说区区几十万元,如果可以公开拍卖,就是花上亿万资金也有人会买。

  另一方面,据说这些买头衔的费用多为公款埋单,这是中国体制的漏洞之处,花公家的钱,买的是自己的名利,何乐而不为?当然,这样的事有些是下面的马屁精为讨好上司而极力促成的,但多数也是手下人揣摩透了领导的心意,投其所好或得到默许后才去积极操办的,动用几万、十几万的公款毕竟不是下面的人所能拍板的。案发后强调自己不知情的当事人,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托词而已。

    骗子正是研究了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才会去着力开发这个市场。可能令发明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市场销路如此之好!如果不是某些地方不够谨慎,出了纰漏,发财梦醒身陷囹圄,中国不知要出现多少假院士,他们靠出卖买到的头衔发横财,有人买他们的话语权打市场,最终倒霉的是普通消费者!

    这个案件中也有一些亮点,据说有一些知名人士没有受到骗子的诱惑,对他们发出的所谓授衔通知不屑一顾,置之不理,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精英。只可惜少了些,多数人主动配合骗子完成骗局。

 

个人简介
冷眼观世,热心喻人;针贬时敝,纵论古今! 办公室电话:03162223343 QQ号:136682748 新浪邮箱:chenzeyi0404@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