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修炼

白贵才 原创 | 2008-06-29 18:57 | 收藏 | 投票

  学习与修炼的双重革命

  曾经有两本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给我,不应该是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让我们知道了国外的理论与知识探索的最前沿。它们就是《学习的革命》和《第五项修炼》。如今,回头看看,反思一下,发现有些东西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只是在没有照镜子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认识到。这或许就是镜子的意义所在吧,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个宝物,但如果客观来看,它的价值也不过如此。

  《学习的革命》,在我看来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给了我们个体学习了一个方式方法,一个可供借鉴与实践的学习的方式方法。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象王羲之观鹅而悟得之字写法那样,或者说是要象曹雪芹开茶馆以学习得八方知识编辑成书(《聊斋志异》)一样。如果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系统来表达它的意思,也许就是“凿壁借光”,或者就是偷师学艺或是闻鸡起舞;只不过我们传统的教育,总是在宣扬他们的勤学苦练精神,而几乎是完全忽略了他们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之举和意义。

  《学习的革命》,在我看来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时刻保持战略思维即系统思考的状态,要让思维学会并维持在一个时时处处全方位思索的状态。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用中国人的企业管理思维来讲的话,也许它就是《A管理模式》的另一种表达。

  记得当时在读了《学习的革命》之后,感触挺深的,尤其是它对于中国的学习来讲,那种新奇的学习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后,再重新来读,似乎发现是我们那时太刻板了,而不是它的提法很新鲜。只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学习的学习思维束缚的太多了,以至于限制了学生自我学习与发现的能力。当然也看到了一些别的评说,后面附的《超越〈学习的革命〉》就是一个。当时在读了《第五项修炼》之后,亦有同样的感觉。不只是其中所用到的不曾见过的“专业”名词让我感到新鲜,还有他阐述其理论过程中所用到的种种事例,也是我以前没有听过的。

  当然,这两本书的思想与理论价值毋庸置疑,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来讲,更是与西方理论前沿同步的一个学习机会。而事实上,这些价值或者说是这些理论,完全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上来讲的。所以它们更加适用于西方的社会个体,或者说是企业管理,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一味的模仿是没有奇功可得的。

  在经历了实践的考察之后,在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之后,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或者说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我们的路,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一步一步的走;我们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事求是的去解剖麻雀,去对症下药。当然,这并不是说读这些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一点作用都起不到。事实上,这还是很有用的,至少是这让我们更好的去发现自己,去认识自己,去革命自己!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学习的革命的话,或者说是真的来一场学习的革命的话,那我想它肯定是思想的革命,或者说是观今的革命。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革命也仅仅是“革命”的革命而已,而不是现实的革命的革命。比如,此刻,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学习上的革命,那就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学习上的真正的一场彻底的革命。事实上,这种革命不仅限于学习方面,而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但是又有多少真正的认识到了这场革命呢?或者说是有多少真正的懂得这场革命的意义何在?又在这场革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如果你不上网,如果你不接受,如果你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那这场革命对于你来讲也仅仅是一场没有什么“革命”的革命而已。

  如果说真的需要什么修炼的话,或者说是给修炼也来一场革命的话,那在我看来它也只能是学习的革命,或者说思想与观念的及时的更新而已。目的没有别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客观规律,符合规律需要,做那些我们能做,且有效果的事情。这也许是学习知识,也许是管理企业,也许是战胜未来……

  附:

  超越《学习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虽然标榜“革命”,但没能提出足以引发一场关于教育或学习的根本性变革的新思想。

  ——袁洪江

  那本被人们谈论得最多、影响最大的《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出了“学习的革命”这一富有巨大价值的命题,但是全书并没有系统地告诉我们怎样进行学习的革命。

  《第五项修炼》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对事物、对象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着眼于全局,“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体,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这是一种全新的、高明的、科学的思考方式。

  如果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何学;

  第二个层次:学什么;

  第三个层次:怎么学。

  《学习的革命》一书只抓住了单一层次——“怎么学”,只从学习方法的变革来谈整个学习的革命,而方法也只涉及到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没有揭示出根本性、战略性的方法。这明显不是系统思考的产物,因此不可能使人实现取得真正的学习革命。

  对《学习的革命》的超越,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对学习进行系统设计,追求整个学习系统的最优化。最优化,就是“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列宁)。学习的最优化,就是指学习的所费——学习的时间、精力、投资最小,而学习的所得——获得的学习效果最大、最持久。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样道理,以巨大代价取得巨大效果,非善之善者也,以最小限度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才是善之善者也。这种善之善者的理想境界就是最优化的境界。

  最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是列宁式思维,孙子式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追求更小的成本,追求更大的收益。

  人们往往缺乏最优化思维,只看到所得,看不到所费,更看不到所得与所费的比值。有的人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可他们却压根没考虑今天的教育“所得”是多少,“所费”又是多少,为取得目前这样一种“所得”付出的了多么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值得吗?

  《北京晚报》曾发表过一个高中生写给该报编辑的一封信:“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而最让我感到懊恼的是,现在的学习生活竟然让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我们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上,这使我在学习它们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为了取得分数,而再没有其它目的了。……”

  这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的生动写照。

  一方面“所费”大的吓人,宝贵的青春全部耗在了沉重的课业上,淹没在无边的题海里;一方面“所得”是些只为应付考试“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不仅很多没必要学,而且很多内容从初中到大学,都在重复学。《中国革命史》几乎是在重复初中历史课的近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资本主义》等内容重复更多。不仅学生的“所费”大,家长、社会、国家的“所费”一样惊人!可以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样的高成本下,培养出的却是学了10多年英语,却不会说“早晨吃了什么”,学了10多年语文,写封求职信还有错别字、语病!

  最优化思维,追求既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低效益的宣战,其目标是快速并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成智慧学者,使学制大大缩短,培养出18岁的硕士。按传统做法,从小学一口气读下去,也得25岁才能成硕士。一下提前了7年!这种设计,使学习成本大幅度降低,比传统学制要优化得多。

  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系统来说,都是如此。

  12岁的小学生丁磊通过了大专英语考试的最后一门,取得了大专文凭。13岁的聂愿愿,在高考中考了628分的高分,被录取到华中理工大学,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他们两人都实现了学习系统的最优化。确切地说,应当称之为应试学习系统的最优化,他们比一般应试学习要优化得多。

  在“为何学”上,丁磊、聂愿愿的父亲都高度明确,一个盯准自考,一个盯准高考,采用直接法,直接对准目标。在“学什么”上,严格受控于“为何学”,学习内容完全为了自考或是高考,因此只学考试要考的,其它的一切根本不管。把别人学很多门功课的时间、精力用来对准要考的几门,这也是他们提早成功的主要原因。这甚至形成了他们的一种特质。聂愿愿的辅导员说,和愿愿谈话很难深入下去,往往一扯就扯到专业学习上了,他只对这种学习感兴趣,其它都没兴趣。在“怎么学”上,也有为实现应试学习最优化的方法上的优化。聂愿愿称自己父亲的主要方法就是让自己背,不仅背公式定理,还背大量的例题。这也许是应对考试的最优学习方法吧。三个层面构成的系统最优化,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来算个帐:丁磊12岁得了大专文凭,正常情况下20岁才行;聂愿愿13岁考上大学,正常情况下是18、19岁。达到同样的目的,耗费的时间却要少如此多年!因此,说他们实现了应试学习最优化毫不为过!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们的成功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一个挑战。虽然不能保证聂愿愿、丁磊走上社会能获得成功,但是却可以打赌他们在应试学习上高人一筹。聂愿愿考研肯定会胜过旁人,因为他的应试学习系统的最优化一定会做得比常人更理想。

  人们把丁磊、聂愿愿看成是奇才、神童。其实,奇才不奇,神童不神,只是他们的应试学习系统设计得比较好罢了。一手培养丁磊的父亲也说,丁磊并不聪明,不过是中人之资。丁磊刚刚参加自学考试的头两年,他一门功课都没有及格。经过了两年的反复学习之后,才一门一门考过关的。只要像他们那样早早开始对准系统目标,根据目标来优化学的内容、学的方法,人人都能够像他们那样获得成功。

  在《发现毛泽东》中所揭示出毛泽东的奥秘,也正是在学习上进行了系统最优化。与丁磊、聂愿愿的应试学习系统不同,毛泽东的学习系统是大成学习系统,即成大才、获大成的学习系统。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都实现了对传统学习的超越,对常规学习的超越。这个高超的系统,使他获得了学业大成,造就了一代伟人!

  《学习的革命》仅仅局限于“怎么学”这一层次的部分变革,把单层面的部分变革认定为整个学习的革命,这只能算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真正的学习革命,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使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系统最优化。来源2003年07月04日新浪读书

  《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该书全名为《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该书曾在1998年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一、未来

  二、为什么你不要最好的

  三、认识奇妙的人脑

  四、自己动手指南

  五、怎样产生绝妙的创意

  六、从开始就要正确

  七、关键的几年

  八、学习的秘密核心

  九、真正的学习

  十、根据类型来做

  十一、在学校快速“迎头赶上”

  十二、走出退学的困境

  十三、规划明日的学校

  十四、未来的商业世界

  &

  A管理模式是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模式。来源于跨国集团,与国际接轨。诞生在中国大地,具有足够的中国特色。

  1997年10月25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召开论证会,与会的国家经贸委、体改委的官员和部分专家学者对A管理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八十年代初,跨国企业集团闯入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为了站住脚,他们花了上千万美元,请咨询公司和中国人一起,搞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它在中国大型合资企业实行了十几年之久,证明是高效、实用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他们培训出第一批职业经理,刘光起就是其中一员。被派到外国大企业去当经理,回国之后,以其所学,先后在大连、海南、沈阳、北京等地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做总经理,进行示范性管理。结合中国国情总结出A管理模式。(来源网络)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

 

 

白贵才 的近期作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