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历地震(七):天职

赵峰 原创 | 2008-06-07 22:10 | 收藏 | 投票

心历地震(七):天职

 

全国哀悼日那天下午,我的课讲到了德国历史学派,讲到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到了新教伦理中的“天职”观念。

根据《旧约》,上帝创造出亚当和夏娃,又为他们创造了伊甸园,并在伊甸园里植下了智慧树和长生树。吃了智慧树上的智慧果,人将会和上帝一样智慧,吃了长生树上的长生果,人将会和上帝一样长生不老。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不能吃智慧果,他们答应了,这就是人类和上帝最初的“约”。经不住蛇的诱惑,夏娃吃了智慧果;经不住夏娃的纠缠,亚当也吃了智慧果。吃了智慧果,意味着人类对上帝意志的背叛,意味着人类毁了与上帝订立的约。上帝发现后,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人类始祖对上帝意志的背叛就是所谓 “原罪”。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原罪”其实是上帝“预定”的。上帝预定原罪,是为了拯救人类,而拯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感激和敬畏上帝。但是,上帝并不拯救所有的人。只有“选民”能够得到拯救,得不到拯救的人将进地狱。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筹措战争经费,教廷开始出售“赎罪卷”。按照教廷的解释,参加解放圣地的活动可以使人得到救赎的机会。不能亲自参加的人,只要购买“赎罪卷”,也可以得到救赎。马丁.路德看出了教廷的虚伪,他发现,出售“赎罪卷”不过是教会敛财的一个手段。路德反对天主教会以各种繁琐形式限制基督徒自由及搜刮钱财的行为,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只要相信上帝,相信圣灵,相信圣经,就可以成为义人,就可以到得上帝的拯救。加尔文也反对天主教对基督徒自由的束缚,在日内瓦展开了新教改革。加尔文认为,每一个人在现世中都有一个上帝赋予的世俗职业,这就是“天职”。人在世俗职业中努力工作取得成功,就证明了对上帝的忠诚,能够增加上帝的荣耀,从而就会得到上帝的拯救。——救赎并不需要教会的繁文缛节。在“天职”观念中,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是上帝赋予的;而且,人们从事“天职”,其目的不在于实现自身的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荣耀上帝。在“天职”观念中,职业被赋予了神圣的价值,对上帝的敬畏转化为对职业的敬畏。

韦伯强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正是新教伦理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理性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但是,韦伯所谓理性,体现在人们经济活动的过程之中,如体现为营利过程中的算计、守信、节俭、勤奋等等。至于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职业的态度,则与理性无关。一方面,在新教伦理中,职业是上天的设定的,这里不存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也就没有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职业虽然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但其更重要的意义却是通过职业的成功确认被选,因此,职业成功更是一个事关精神和灵魂而非物质和收入的问题。职业已经被渗入信仰的神圣性质,则与理性追求分道扬镳了。或者说,当职业被赋予荣耀上帝及获得救赎的意义时,再将其作为收入手段或者再以理性态度算计完成职责的得失,这本身意味着对职业神圣性的亵渎。

 

讲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四川大地震。

这次大灾难中,最令人痛心的灾难莫过于大量中小学教学楼的垮塌导致无数幼稚的生命被水泥和瓦砾所掩埋。在一个镇里,唯一垮塌的房子就是一所小学,而这次垮塌造成了数百幼小生命的陨落。在北川中学,教学楼的垮塌更是造成了上千学生殒命。可是,也有震不跨的奇迹。由“汉龙集团”援建的5所 “刘汉小学”,就没有一所教室垮塌,也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建筑质量问题受伤。“刘汉小学”之所以在地震中屹立不倒,关键在于有人在坚守并履行其天职。10年前负责“刘汉小学”建筑监理的原集团办公室主x先生,不仅将监理看成一个任务,而且看成是一件关系人命的神圣天职。为此,他不能容忍水泥标号不合格,不能容忍石子中混有泥土,不能容忍扁平石子掺杂在混泥土中。在他看来,他的质量监理工作不仅是在保障建筑质量,更是在保障生命。为此,他与施工单位争吵,与主管部门争吵。对质量问题,他能顶住任何压力,抗拒任何诱惑。凭借对天职的信念,X先生挺过来了,他监理的房子也在大地震中挺过来了,成百上千条生命因此得以保全。

还有那些乡镇干部。地震发生后,他们的家人也被埋在废墟之中,但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抢救自己的家人,而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在恐惧中稳定人心,如何在混乱中建立秩序。有的干部,为了处理更加紧急的事务,置自己身陷困境的家人于不顾;有的干部,父母妻儿牺牲遇难了,但没有时间悲伤,没有时间哭泣,一直奋战在赈灾第一线,默默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有的干部,将生命都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却遭受严重误解,但没有时间委屈,没有时间辩解,只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自己对职业的忠诚。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大灾难似乎一下子将人们的天职观念唤醒了,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出前所未有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这次灾难中,广大教师的身上体现的人性光辉和博爱情怀为教师职业再次赢得了尊严。一般职业中,人们面对的是机器、材料等非人格的物料。教师所面对的,则是与自己一样有着爱恨情仇,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生命追求的人。而且,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具有道德情感及能力素质的可塑性的人。这决定了教师的职业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包括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训练和道德塑造。当然,作为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业务素质,也需要情感和道德素质。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站在门口的教师最有机会逃生,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选择这种机会。他们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他们打开生命之门,指挥学生疏散,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将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谭千秋老师,向倩老师这样,袁文婷老师也这样……在这些英雄老师身上所体现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天职。他们壮举,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升华,一种天职的升格。

 

现代化的过程,是利己主义觉醒并不断张扬的过程。个体的觉醒,物质的张扬,在疏解着社会伦理的约束,也在瓦解着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天职观念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观念,它体现着人们通过职业实现道德体验的追求。现代化在使人们职业流动性增强的同时,破坏着人们对职业的忠诚。当职业仅仅被看成收入手段的时候,通过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于是,天职观念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精神和道德的荒漠上,也不可能建立在人们对职业缺乏尊重和敬意的基础上。大地震中我们看到的天职观念的回归,至少说明天职观念以及与此紧密关联的伦理道德等传统价值依然如同基因一样深藏于人们潜意识之中,因此,在天职观念基础上构建一个美好和谐世界仍然是可能的。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